今日是旧历辛丑年三月29日,忽然想起李白的那一句著名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还真是,农历三月就在睫毛边上了啊!诗人的描绘的诱人的农历三月如同即将破土的小苗努力着顶起一小块土块,很快就要冒出头来相见了。两句诗不愧是中文世界不朽名句,没听过的中国人应该绝无仅有吧?诗句仅仅通过寥寥数语就写尽跃然纸面的游春赏景的绝好心情及扬州美景,单单读到诗句就可以在脑海构建美丽画卷,占据脑海,挥之不去,美轮美奂。
这句诗的题目和全文是这样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何谓“西辞”
多年前与今年有两个不同的人共同问我了这个问题,何谓“西辞”?何解?他们都对于西辞不能够理解,理由之一就是黄鹤楼明明在江水南岸之上啊。其实本诗的第三句和要理解了扬州相对武昌的方位关系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了。一则,扬州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它位于武昌的正东方向,两者都在长江边上,只不过武昌在南岸,而扬州在长江北岸。一个基本常识大家恐怕都不会有异议,长江水师发端于青藏高原汇流其他支流向东流入东海,关键词“向东”。所以,当孟浩然,这位李白的故人登上向扬州进发的帆船,船头必然是朝向东的。可以想象一下当时两位朋友离别时候的场景,李白站在江岸边,挥动着手臂,嘴里喃喃:“孟兄,一路顺风啊!他日再聚啊!”直到泪水迷失了双眼,看不到了船与帆,方三步一回首地转身离去。站在船尾甲板上的孟浩然也是两手作揖,迎着风大声说:“李兄弟,聚也匆匆,离也匆匆,有时间去扬州找我谈诗畅饮啊!”,说完又向高大巍峨地标式存在的黄鹤楼拜别,此时,船头向东,而孟浩然是向西方的黄鹤楼和李白告辞的,所以说李白写“西辞”准确无误。实际上,第三句也强化了上面的分析。第三句是李白目送舟帆远去,慢慢朦胧,逐渐消融不见,也是因为孟浩然的帆船由于是向东行驶,乃是顺长江水流方向所以行船速度很快的。所以,两个方面结合分析,“故人西辞黄鹤楼”,完全成立。
何谓烟花
我们都知道李白诗作的艺术风格大气磅礴,极尽夸张为特色。所以,何谓烟花?也要从诗人的套路里面寻找分析工具。大家知道,这句乃是整诗的题眼所在,写春景绚烂又妖艳的劲头浸透纸面,引人无限遐想,心情大好。只能说写绝了!否则也不会千古流传,是吧?这是一段充满意境的情景描写,烟花这个词本身就是李白大诗人的艺术创造,神来之笔。我们知道有句成语“繁花似锦”,也很美,但与李白的“烟花”比则显庸脂俗粉,不登大雅之堂。烟,应该是花的形容词,如同烟一样朦胧缭绕,若即若离,忽远忽近,似近弗远等杂糅在一起绽放在春光里万紫千红,烟花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似锦,稍显平面、呆板。诗人思维发散想到了孟浩然将要欣赏到扬州现在正是烟雨朦朦,琼花盛开,花香芬芳,也不经自己的心也随着舟楫顺流到了。
顺带说一下,广陵就是扬州,黄鹤楼在武汉市的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目前看到的建筑是年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