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的家乡戏吗中国地方剧种

本文乃作者燕大爷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越剧

然而越剧自打在上海站住脚时,原来的特色便丢失殆尽。《梁祝》、《碧玉鲁》等剧目,与“小歌班”的小戏相去不啻霄壤。评剧早年也以上演《小过年》、《小姑贤》之类的剧目为主。着名评剧艺人成兆才编写的第一个剧本《老妈开膀》,把七百多字的唱本改编成一万七八千字的剧本,迈开了小戏向大戏发展的步伐。

《老妈开膀》保留着较多民间气息,如唱词:“我在这里正发愣,在里边走出一个扭扭捏捏,花不龙冬什么东西?头上青丝明又亮,脸擦宫粉鬓角齐。走路好似风摆柳,一阵阵的香味扑过鼻。”再如:“闻听此言我蹦着脚的乐,四年半没见面你可大有出息。在头上梳了一个‘元宝转’、‘牛屎盘’、‘妈妈响’、‘剪子料’,你咋这么臭美,戴一头簪环首饰都是假的。”

《梁祝》剧照

元杂剧《黄鹤楼》中,就插有村姑与牧童竞相学演“社火”的一段情节。清初抄本《牧羊记》传奇中也插演过类似情节: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目,却是近代梆子演员侯俊山开始搬上舞台的。侯俊山,名达,艺名喜麟,清咸丰七年()生,是着名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演员。请看《小放牛》中牧童与村姑对唱中的一段:憨厚老实时牧童对村姑的爱慕是十分热烈、赤裸的。村姑对牧童的爱却是含蓄、曲折的。二人照样对唱下去,最后牧童唱“纵然死在阴曹府,也要与你配成双吧咿呀海”后,二人合唱“转世也要配成双”剧终。

这些唱词、生动、朴实、风趣,显示出成兆才对民间语言的驾驭能力。现存成兆才创作的剧本中,最长的要算是《杨三姐告状》。全剧七十场,近十万字。除“众衙役”“众百姓”外,有名有姓的角色达四十人以上。演完全剧,要用两天时间。

《牧羊记》剧照

剧本取材于一件真实的故事,剧情大意是:杨三姐的姐姐杨二姐嫁给一个暴发户高占英为妻,高占英流氓成性,与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二姐苦劝,高占英反与裴氏、金玉合谋将她杀害。三姐随母到高家吊丧,见二姐手指折断,高家行迹鬼祟,乃赴滦县告状。帮审牛诚受贿,仅判高家赔款了事。三姐不服,复去天津上告,监察长华治国私访,验尸得实,判高占英死刑,为二姐伸冤。

七十场中,无一句唱词,全是对白。而且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杨三姐的形象,既敢作敢为,不屈不挠,又聪明机智,泼辣能干,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杨二姐死后,高占英假意到杨家探亲,杨三姐与他的一段对话:这一段唇枪舌剑的交锋,真是尖锐而又精彩。

《杨三姐告状》剧照

高占英到杨家,其意在于试探。杨三姐喑世不深,锋芒毕露。高以“告状”威胁,未料到三姐寸步不让,“有你一告,有我一诉”。这句话触到了高占英的痛处,他灰溜溜离开杨家走了,不过也摸到了三姐的底,开始贿赂官府。杨三姐的打算是,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反正这个状是告定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请看三姐对母亲的一段唱词:这段唱词,颇能反映主人公的性格,也代表了成兆才剧作中唱词的风格。毋庸赘言,其与昆曲和部分追求高雅的皮黄唱词,是绝然不同的。这些唱词,要长可长,当短则短,完全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更没有曲律的束缚,可以自由表达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杨三姐告状》以时装上演,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据一些老艺人回忆,“上座率一下降,拿出《杨三姐》准满座。”

《杨三姐告状》剧照

梆子

梆子是近世最大戏曲声腔之一,其中河北梆子在近代进入全盛。河北梆子的剧目,大部分来自山陕梆子,有时与皮黄剧目相同。例如皮黄戏中极为流行的《打渔杀家》,河北梆子中也有,却有自己的特点。从剧本情节看,皮黄是肖恩父女杀了丁府全家后出逃,河北梆子却写肖恩自刎而死。在语言方面,两个本子相差也很大。试将肖恩同李俊的一段对话作一比较。

二者相比,皮黄戏的对白具有简炼,明了的特点,听起来干净利索。而河北梆子的这段对白十分质朴,有很浓的民间语言色彩,让人听来感到很亲切。由于河北梆子与山陕梆子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由此可看出山陕梆子(即秦腔)的语言风格。

《打渔杀家》剧照

其它几个有影响的地方剧种,如湘剧、粤剧、川剧等情况各不相同。活跃在长沙一带的湘剧,近代以来向两个路子发展。一是以农村为基本阵地的整本大戏,重武工表演;一是长期在城市演出的文戏,受昆曲影响很大,重喟工和舞蹈。

湘剧

但从整体上说,湘剧的来源是明清弋阳腔。比起昆曲,弋阳腔,就是当时的民间戏剧。所以即便是湘剧中的文戏,依然保留了朴实、庄重的风格,只不过较评剧、黄梅戏古老些罢侧如中“赵五娘描写真容”的一段唱,叫人暗地想真容,提笔未画泪先流,想真容不能得够。这正是,泪眼难描画。仪容画出来,全凭一管笔。描不成,画不就,倒有这万般愁。伯喈夫!曾记你起程时候,妻子送你到南浦分手,何等言语,再三叮嘱:有官无官君要即早回头,你的堂上还有一双爹娘。想你的爹娘比不得别人父母,可以比瓦上霜,风前烛,朝不能保暮,暮不能保朝。别人的爹娘不是老死便是病卒,你我的爹娘双双饿死。知不知?晓不晓?到如今葬在荒郊旷野,要相逢不能得够,除非是南柯梦后。这段唱词,采用杂言,已有点散文化的味道,唱出来一定亲切、感人。

《琵琶记》剧照

粤剧由于李文茂起义受到统治者严令禁演,到光绪初年,才得重整旗鼓。粤剧刚复兴时,上演的剧了。目,与皮黄大同小异。其中许多剧目从排场到唱词、念白,都与皮黄差不多。辛亥革命前后,粤剧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这首先表现在,大量情节新颖的新戏被创作或改编出来,一批传统剧目被逐渐淘汰或改头换面。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批改编或套用外国作品的剧作纷纷问世。上述两类作品层次虽有高下,但在求新求奇求异这方面却非常一致。例如马师曾主演的《神经公爵》,既套用《哈姆雷特》的情节,又借京剧《宇宙锋》中“装疯“的场面。《刁蛮公主憨驸马》部分套用了莎士比亚《驯悍记》的情节。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戏曲形式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