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诗学写作崔颢我写的不是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现象:古代关于建筑物留下来的名篇,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对建筑物进行具体描述的并不多,至于那些脍炙人口的,更是没有几句具体描写建筑物风格的。照这样看来,古人写楼台,写的不是建筑,而是情怀,情怀又从何而来?从楼的建筑功能和外延功能而来。

我们看看唐朝崔颢的《黄鹤楼》。

楼的功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当然是登高远眺。

先从哪个角度远望呢?这个有讲究,李白是先望天,“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高高的大楼,直耸入云,伸手就可以接触到星辰。

崔浩却不选这个角度,他没用从空间着手,却从时间着手,时间怎么远望?可以的,崔颢老师告诉我们,我们从古代传说去眺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仙人子安乘着一只大黄鹤从这里经过,或者说是费文伟坐着黄鹤从这里飞过去,神仙在这里的上空快闪,通过这个传说将游客的目光从当下挪到古代。

所谓的视野,未必就是发生在眼前的,其实也可以发生在时间的维度里,而目光的高远也未必就是在眼前的空间,也可以借助历史的长河来实现。

黄鹤仙人那是古代的事,黄鹤楼是眼前的建筑物,崔颢将历史长河里飘过的一幅画面剪下来,和眼前实实在在的黄鹤楼一拼接,空间顿时开阔了,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怀古的原因。因为怀古就是延长人的视野,拓宽叙事的背景,将诗歌的空间打造得更宏伟。

将历史上的空间和现实的空间结合了,于是想象的大门也打开了,打开了想象,空间也就更宽阔,更宏远,因此站在楼台上,想象着千年前的黄鹤飞跃云端而去,马上觉得头顶的白云,脚下的建筑,双手抚摸的栏杆,迎风欲飞的檐廊,都格外地深远,神秘,你看那一片片白云都似乎在诉说千载的故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因此,写景物,写建筑物,要将过去的空间和眼前的实体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以联想,激活景物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既要有虚拟,也要有实在。

接下来,就要从史上将目光收回来,投射到当下的风景。

当下的是实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阳光的照射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植被丰茂,被一大片生机盎然的绿草覆盖着。这个视野图说明了建筑物的高大,可见范围广,能见度也很高,而且还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这幅画面既是眼前看到的,其实也是史上已有的,《楚辞招隐士》就有这么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目前的画面虽然美,但不能停留,文章得往下面走,往前发展,得有升华,得有提高,怎么实现这条途径呢?

崔颢老师的目光从汉阳树、鹦鹉洲慢慢地往前推移,或者说将镜头往前推,首先,目光接触到落日。再推移,接触到落日下烟波浩渺的江面,最后,目光落在江水的最终端,也就是水平线的那一头。

那一头是什么?按照在外游子的打开模式,就是遥远的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楼活动文案的主题终于定稿了:望乡,思乡。

这是一个神奇的关联方式:作者的写作对象是身在其中的黄鹤楼,然而,感情的维系点则是与楼台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乡关。但望乡、思乡的情怀和登楼活动不矛盾。通过远处的风景来给当前的建筑物确定主题,通过和建筑物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来给建筑物的内涵定调,居然如此贴近,画风毫不违背,为什么?

因为作者紧紧抓住了建筑物的功能:登高远眺。透过这栋高楼,目光无所不及,可以眺望历史,可以俯瞰风景,可以思念家乡。

《黄鹤楼》没有半个字涉及到楼本身的建筑特色,却让这座楼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树立起来,只因抓住了一个字:“望”。

这首诗的所有画面都是散发型的,充满着联想,从建筑物本身伸展出去,触及历史、远方。尽管我们不知道这座楼的建筑特色到底如何,甚至连几层都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座楼能让我们看到什么,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能触动我们的哪些思念,这就够了。

看似没有写楼,其实没有离开楼,延伸楼的功能,升华楼的品质,那就是最好的写楼,这样的楼,才有情怀,才会被记住。

写一条河流,要想到它的功能:灌溉,它的延伸:哺育文明,而不只是将笔调停留在河床之内。写一架望远镜,要想到星空,宇宙,而不只是写望远镜的构成。写一朵花,要想到春天,蜜蜂,果实,而不只是写具体的花瓣花蕊。

万物必有其功能,我们写一件事物,不要光停留在其本身,而是更要从其功能散发出去,将眼光投放得更远,用脑洞来补足它的意义和品牌内涵。

刘备我祖

请多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