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它可能会因为时节时而淡,时而浓。似乎到了这金秋,思乡之情就愈发浓烈。是啊,那金黄的落叶尚知归根,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我们在外漂泊的游子,感受到秋风拂面,怎能不想起那个温暖的港湾?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小时候,我在想这样一个满是收获的季节怎么会勾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呢?长大后,我也常常思考,希望可以窥破人们对家留恋的谜底。
或许,和秋天这个季节真有一定关联:金风送爽之下的原野,一片稻花香。在这丰年景象里,庄稼熟了,柿子红了,高粱也肥了。母亲灿烂的笑容里,掺杂着盼望游子归家的思念,希望一家人在丰收的喜悦里围坐在一起共话天伦。
而对于游子,那秋风就是催人归家的信号——“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我们知道古代交通不发达,游子离家一次,此后一生能够回归故里的次数寥寥无几。游子们往往作客他乡,从这一点看,故乡仿佛是诗人们挥之不去的心结。每每仕途失意、颠沛流离之时,就会想起故乡。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范仲淹的思乡情——《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轼说过:“人生如逆旅。”——人生就像是旅店。一辈子,我们总要离家求学、打拼。过程之中,走走停停,今天在这里歇一歇,明天在那里停一停。这难道不是“人生旅舍”比喻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知道旅店和家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旅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只能是旅途的中转站,临时的休憩之所。人们的内心还是盼望归家,与家人共话家常。
所以,羁旅乡思,不管是古人今人都摆脱不了,挥之不去的共同情感。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初读这一句,我被这宏大的境界、空灵的气象深深吸引了。如果不读下文,我根本想不到文正公描绘这幅宏深的壮阔景象是为了写婉转缠绵的乡思。
天是湛蓝的,云是碧青的。纷纷落落的黄叶洒满地。秋色无边,它延绵伸展,最终与烟波浩渺的江水交织,形成“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盛景。那江面烟雾空濛,生起点点寒烟。
秋天,在文人那里多是以“悲”为主:柳永笔下的清秋是“冷落”、“红衰翠减”、“物华休”;
杜甫用“怒号”形容秋风;
李清照用“憔悴损”形容秋日飘落的黄花……
而这句诗,在诗人习惯“悲秋”的作品里,秋景的衰飒却丝毫不见踪影。笔力的振迅(奋起)可见一斑。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里《长亭送别》直接借用“碧云天,黄叶地”成就了一曲千古绝唱。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秋水、长天浑然一体,天与秋水相连,夕阳余晖弥漫整个天空,点点斜晖就落在那高高的山峰上,青山就这样享受着夕阳的沐浴。
芳草无情,它只顾自己繁茂生长,绵延不断,连光芒万丈的夕阳余晖都照耀不到它生长的尽头。它就这样无休无止生长着,直到天涯,遥遥无际。
“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春天故乡的草已然郁郁葱葱,远游的贵族子弟却还未回归。“芳草”便和故乡、离情别绪连在了一起。
此后萋萋芳草便多次出现在古诗词里:
白居易就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
崔颢在黄鹤楼写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近代李叔同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句子抒发离别。
芳草越是遥遥无际,越是可以衬托故乡的天涯路远。这远在天涯的故乡,在这略有寒意的秋天,自然勾起做客他乡游子的思乡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距离故乡路远迢迢,自然对故乡更加思念。以至于“魂不守舍”,黯然神伤。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漂泊在外的游子多么想回去看看。故乡的亲人依然殷切期盼游子归家。
古人字字都是乡思,作为今人的我们,在想家时只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