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武汉,牢牢占据城市旅游宣传片C位的,那一定是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年间,历时近年。
19岁考中进士天才少年崔颢,曾经在这儿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千古绝唱;诗仙李白六十岁登黄鹤楼,也曾眺望滚滚长江,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它几经辗转重建,经历千年,现如今黄鹤楼之于武汉的意义,是历史、是地标,是文化,更是城市灵魂精髓之所在。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老人在黄鹤楼里,手拿快板,用百子歌歌唱黄鹤楼的故事。
01.
跨越大半个武汉风雨不改
高唱百子歌歌咏黄鹤楼
“正月立春耍狮子,雨水轻轻洒点子,二月惊蛰抱蚕子…”
去过黄鹤楼的人应该都看见过穿着志愿者服装的杨汉群带领着一群外地的游客,手拿快板,用朗朗上口的“百子歌”为游客们讲解黄鹤楼。
百子歌是杨汉群的高祖父在清朝光绪年间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而她身为百子歌的第五代传人,在60岁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带着百子歌一起来到了黄鹤楼,成为黄鹤楼第一批讲解志愿者。
百子歌顾名思义,就是句句带“子”,用汉腔、汉味、汉韵、汉节奏,唱出最具武汉特色的风俗民谣。
六十多岁的杨汉群是个妙人,为了让游客们更好的了解黄鹤楼,她会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将黄鹤楼各个区域的经典文化与古诗词融合在一起,用武汉方言把它们唱出来。
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从家里出发,跨越大半个武汉,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到黄鹤楼义务为游客讲解,一次讲解长达一个小时,寒来暑往,这一讲就是两年。
对于杨汉群来说,这是她退休后一直坚持并且热爱的事业。
而去过黄鹤楼的游客们也经常说,“讲滴好!”,“每次听她唱百子歌,我都舍不得走!”,“唱得蛮有意思!”,“杨老师的百子歌,也是黄鹤楼的名片之一啊”。
黄鹤楼是杨汉群退休后最大的舞台,而杨汉群,也成为黄鹤楼中最独特的那一道风景。
02.
屹立在山腰的黄鹤楼
见证着武汉越来越好
杨汉群说,她每次去黄鹤楼讲解,都会从首义广场穿过。
作为一个老武昌人,每一次走过,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武昌区的变化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这几年来,随着黄鹤楼景区客流量的加大,新的年轻志愿者也逐渐开始增加。
于是,杨汉群除了义务讲解之外,还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教会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如何更好的为各地游客讲解黄鹤楼。
她说,她觉得特别欣慰的是,她们这些老人能看到黄鹤楼变得越来越好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