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刊王安石乌江亭

《乌江亭》

《乌江亭》

王安石〔宋代〕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本诗开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所以在“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句中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也不会再替他卖命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公元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王安石(年12月18日-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骆宾王《在狱咏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杂诗》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渡汉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张旭《桃花溪》

贺知章《回乡偶书》

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感遇其一》

张九龄《感遇其二》

张九龄《感遇其四》

张九龄《感遇其七》

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王翰《凉州词》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凉州词/出塞》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过故人庄》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春晓》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王湾《次北固山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卢照邻《元日述怀》

孟浩然《留别王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早寒有怀》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李颀《古从军行》

李颀《送陈章甫》

李颀《送魏万之京》

李颀《古意》

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李颀《琴歌》

李白《长干行》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崔颢《长干行》

崔颢《行经华阴》

崔颢《黄鹤楼》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祖咏《终南望余雪》

祖咏《望蓟门》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金昌绪《春怨》

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春宫曲》

王昌龄《长信怨》

王昌龄《出塞》

王昌龄《塞下曲》

王昌龄《采莲曲》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王维《杂诗(其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洛阳女儿行》

王维《桃源行》

王维《青溪》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送别》

王维《归嵩山作》

王维《老将行》

王维《汉江临泛》

王维《终南山》

王维《过香积寺》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西施咏》

王维《渭川田家》

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酬张少府》

王维《鹿柴》

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竹里馆》

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相思》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王维《赠郭给事》

王维《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王维《少年行》

王维《使至塞上》

杜牧《清明》

王维《秋夜曲》

李白《早发白帝城》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赠孟浩然》

李白《送友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