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来到金陵,登上凤凰台,作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的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据《太平寰宇记》言,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飞翔集于此,状若孔雀,明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于是人们在此设置凤凰台,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
凤凰本是祥瑞之物,诗人登临此台,见凤去台空,只自然怅然若失。昔日建筑凤凰台的南朝已经为历史的尘土所掩盖,繁华喧闹的吴国宫廷,如今荒凉颓败,杂草丛生;烜赫一时的东晋名士也早就进了坟墓,成了黄土。朝代兴废,世事更替,无可阻挡,唯有那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极目远眺,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山岚水气,若隐若现,秦淮河横贯金陵缓缓而流,被白鹭洲一隔分二,最后由城西注入了长江。三山两水可见,而同样位于西北面的长安城,却是云雾缠绕,渺渺难见,真是令人怅然啊。
这首诗虚实相融,古今相通,李白作得其实相当高明,直至今日,当中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只是——这么好的一首诗,却被人嘲笑了!!
原来,在作这首诗的三年前,也就是年,李白曾登过黄鹤楼。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黄鹤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
其实早在年时,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即将前往繁华的扬州,李白就曾登上黄鹤楼,为他送别,当时作了一首七言律诗,名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享誉至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来到江汉平原后,认识了很多朋友,最为倾慕的却只有孟浩然。现在这位朋友要离开自己,他不免心中留恋,依依不舍,但转念一想,自己所看重的朋友能够在春意融融的三月,去到繁花似锦的扬州,沿途风光无限,这有什么不好呢?更何况,朋友此去,说不定还能有所遇合,这是最令人欣喜之事了。
不过就算想明白了此间关节,李白在黄鹤楼上远观孟浩然的行船渐行渐远,直到消失于碧洗的天际,目及之处,只余下一水长江奔流不息时,他依然免不了一通怅然。因为相比于可以在更广阔的天空追逐理想的好友孟浩然,他自己当下却只能滞留在江夏,不能展翅腾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叙的是诗人的离别之愁,而更多的,也是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怅恨之情。李白的送别诗很多,这一首当属翘楚。
再回到本文主题。李白在十多年后,也就是年左右,再次登上了黄鹤楼。黄鹤楼作为极富名气之建筑,为之赋诗歌咏的文人不知凡几,其中就有汴州人(今河南开封)崔颢。
崔颢才名颇盛,他以楼名为题,作了一首七言律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日的黄鹤楼,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费祎登仙也每每乘坐黄鹤于此休憩(见《太平寰宇记》)。
崔颢登上黄鹤楼,立即想起了仙人乘鹤的传说,进而描绘了楼台近景。诗人远眺山水,浮想联翩。鹤去楼空,而白云却千载悠悠。这里既包含了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了黄鹤楼苍茫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挺拔的英姿,而仙人驾鹤的美丽传说,也给黄鹤楼增添了一抹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向往不已。
虚处的传闻说完,紧接着,诗人就写了实景。隔江的一派景色尽收眼底,晴朗的天空,江面宽阔,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的青草,生长极为茂盛。眼前之景端的是生机勃勃,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以至于日落水中,暮霭袭来。“芳草萋萋”一句引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一典故,引出了乡关何处、归思难消的意蕴。诗人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沉沉暮色,烟波浩渺,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
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文势波澜起伏,艺术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时,本欲题诗,但在看到了崔颢的这首题诗后,他只好停笔不作,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究竟是后人附会之传言,还是真有其事,今已无从知晓。但人们往往将李白三年后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所题的《黄鹤楼》相提并论。
有人认为李白诗不如崔颢诗自然,不及崔诗超妙,不如崔诗有气魄,更可笑的是李诗有着浓厚的模拟痕迹。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卷二,写道:“学《黄鹤楼》,极可笑,又两拟之,更不知何所取。”他所说的“两拟之”,指的是,除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另有一首《鹦鹉洲》,其中前四句如下: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句。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不得不说,李白这两首诗作,确实都能看出模拟《黄鹤楼》格调的痕迹来。只是像王闿运这般极端的批评,不免有些过了。赏析诗作之人,更多的还是认为两人所诗,各有所长。两诗言语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
各位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各位网友评论留言~
本文参考书籍乐云、黄鸣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