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因他而举世瞩目

唐朝的某一天,著名书法家、无论是口碑还是文章都名重一时的太守李邕的府上,到处张灯结彩、人来客往,来来往往的丫鬟们井然有序地端茶、倒水、摆点心,她们脚步轻移,手上的动作柔和,丝毫不会影响到正在高谈阔论的名人雅士,一看便知道是来自大家族的训练有素。

东道主李邕等到丫鬟们撤下去以后,便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诸位好友,今天我请来了一位近来诗名颇盛的朋友给大家认识,现在我们来听听他的新作。”然后,他把胳膊一伸,对着在坐的一位神情俊美的青年做出了邀请的姿势。

这位青年面无表情地站了起来,有些夸张地清了清嗓子,煞有介事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的各位——“今天来的可都是一些有面子有身份的人物。只是不知道他们的水平究竟如何呢?”等到众人不再说话的时候,他才缓缓地念了出来,“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还没有等到大家反应过来,李邕却满脸怒气地喊到:“来人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写的?竟然是这样俗艳无比的诗词?把他给我叉出去!”

被撵出去的青年叫崔颢,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人。拜当时名声与势力都名噪一时的李邕所赐,这一次的驱逐使得崔颢虽然诗名在外,但是并没有在仕途之上有太大的发展,只做过像是县尉、员外郎一类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官位的小官。

其实,通过许多专家的研究来看:崔颢在李邕家里朗诵的诗开头两句只是六朝乐府常用的本色语言而已,而且这首诗的音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乐府下继格律,是一首不可多得的风致宛然的好诗。诗中也只是描写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女嫁人之后,由于家境优渥,不需要为生计奔波,整日做尽就像是跳舞、唱歌、斗草等看起来属于闲人才能够做的事情,尽显小儿女情态的生活场景。这首诗可能与当时李邕的年龄与职位不相符合吧:已经上了年纪的他怎么可能理解崔颢那种驰骋才情、欣赏美、爱慕美的年少心理呢?

崔颢一生留下来的诗词很多,其中包括了闺房诗——主要集中在他年少时期,大多诉说处于不同身份、地位的女性在闺房之中的喜、怒、哀、乐,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充满了真情实感;边塞诗——他在后来奔赴边疆,有感而发写的,他以豪迈激昂的情感、胸襟旷达的笔触描写了塞外风光的严酷以及将士们守卫边疆的忠诚。

他的山水诗——是接近老年时期的作品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出入官场,他把余生的时光寄情于山水之间,大自然景色的清新自然给了诗人无限的安慰与遐想,有淡淡的忧伤,也有隐隐的欣喜,更有看破尘世后的豁达与包容。

那首著名的《黄鹤楼》就是在他游山逛水的时候写的。他登上龟山的那一天,站在黄鹤楼极目远眺,面对着烟波浩渺的汉水、平野苍茫的两岸,想起那只曾经伴随着客人翩翩起舞的黄鹤以及乘着鹤仙去的道长,往事犹如电影一般在眼前刷刷走过......满腔热情汹涌澎湃地涌上心头、诉诸笔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气呵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千古名诗。

就像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一样,黄鹤楼也因为崔颢而成为了每一个出游的人都想去看一看的地方,而每一个走到黄鹤楼的人都会被它的美丽风光打动,忍不住想要赋诗一首。就连大诗人李白也不能免俗,只是当他看到崔颢的题诗时,却干净利落地放下了笔——《黄鹤楼》的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