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代大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作品。初读这首诗,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因为那时对近体诗的知识积垒的不多,古人说好,那肯定就好吧!古人说七律,那就是七律。随着个人对近体诗的近一步了解。对《黄鹤楼》这首诗不竟有了自己的见解。
对一首近体诗的好坏评价,无非离不开以下几点。(1)发音和谐、(2)格律工整、(3)文笔流畅、(4)意境深远、(5)感情真挚,最好情景交融,人与自然为一体、(6)内容丰富、(7)有出彩的句子。(8)整首诗读后,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空间
有了以上几个标准,我们再看看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后世一致认为他是七律第一的作品。其实这首诗算不上七律,只能算七古。因为此诗前四句是散格。可能在初唐时期,七律还没完全成熟吧!但这诗的格形也不是崔颢本人首创,而是来自沈全期的《龙池篇》。
沈全期的《龙池篇》,跟后来李白的《鹦鹉洲》都属于这种形格,但这两首后人都认定是七古。只有崔颢的《黄鹤楼》后人偏爱,认定是七律。有些人把李白的《登凤凰台》,也哪来跟崔颢这首是对比,其实李白的《登凤凰台》在内容上跟崔颢这首诗不一样。崔颢这首诗首联起赋,颌联是对首联的进一步深入。而李白的首联起后,颌联并不是跟着首联的承接。崔颢的《黄鹤楼》是符合律诗要求的起、承、转、合。而李白的黄鹤楼并没有如此要求,首联起文后,次联的内容由对凤凰台,凤凰的传说转入对历史的联想了。
再看看崔颢的《黄鹤楼》五、两句对仗,晴川历历汉阳树,按正规七律论,汉阳树的汉字也出律,属半拗状态。虽然拗,不过并没有影响音律的和谐。
说完了这首诗的格律,我们在说说这首诗的意境。这首诗以民间传说联想,然后回归到现实,对着眼前的景色,带出了个人的感触。只结尾三字抒发了自己的情绪。使人愁三字嘎然而止,没有说明忧愁的具体原因,给人无限的联想空间。
再细究晴川历历汉阳树这句,晴川一词让人不太了解。其实这词应该倒过来理解。晴川变成川晴。是指阳光清楚明显的普照在汉阳地界的大树上。但是晴川不是直接明词,而是通过山上晴朗的天空,而联想出太阳。
这首诗的成名,很可能因为李白写了《鹦鹉州》跟《登凤凰台》这两首诗。别人见了李白这两首诗,都认为李白对崔颢的《黄鹤楼》特别偏爱。以致现在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李白来到黄鹤楼,被眼前美景打动,正准备提诗。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就没写了。而是写了首打油诗。诗文是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