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画长江唯见长江天际流明月几时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

如果说杜甫与长江是几年的缘分,那么李白与长江,则是一生的缘分。

开元十三年(公元年),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峨眉山附近的清溪驿登船,开始了他与长江的不解之缘。在此后将近40年的旅途中,除前后总计不到5年时间在长安、洛阳及东鲁等地栖身之外,其余的35年,均在长江中下游辗转漫游。直至宝应元年(公元年),62岁的李白辞世,他在长江的干支流“直挂云帆”近百次,航经大小支流10多条,航行了数万里,靠泊港口20余处。

他11次舟游金陵,6次游历江夏,5次往扬州览胜,7次赴宣城观景……在李白的笔下,有挟持九派、滔滔东逝的长江;有横冲直撞、冲断天门的长江;有拥抱海潮、逆流倒卷的长江;有波平如镜、明朗开阔的长江。可以说,长江的水早已融进了李白的笔墨,成为了他的诗词中最壮美,也最灵秀的存在。

25岁的诗仙第一次出蜀时,长江在他的眼中,还只是一个朦胧的词汇,一条并不甚特别的河流。此时的他,刚从峨眉山寻仙访道归来,心中想着的是蜀中的亲人和朋友。此时的长江秋水脉脉,却比不过峨眉山故乡的半轮清月,孤独的李白向那个只闻其名的三峡进发,一觉醒来,长江水可能已经将他送到了渝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围绕着山月徐徐展开。也许要庆幸对此时的李白来说,长江与三峡的面目是模糊的,他不知道他将看到何等汹涌澎湃的奇景,才能在这样安宁的月色中,勾勒出一幅如此空灵玄妙的诗境。

而当李白真正见识过了三峡,你再看吧,他的一腔豪情,被咆哮的江水彻底唤醒,急驰的船让李白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兴奋,他的笔下奔腾的,是比江水还要高涨的诗兴。他说“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他说“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他说“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而当老年的李白再次遇到三峡,他的那份豪情,依然不减万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李白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行至江陵,一首饱含着喜悦心情的《早发白帝城》也就写成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到江陵,也就是荆州,对李白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长江奔出三峡,进入江汉平原后,在广阔的荆楚大地上浩浩汤汤、如云似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里完全是不同于巴蜀的另外一番气象。而这里,最负盛名的景点,当推黄鹤楼。对于黄鹤楼,李白是有“心结”的。传说,前人崔颢的《黄鹤楼》,令他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不过,李白到底是李白,是才高八斗的李白,更是“口是心非”的李白,他对黄鹤楼,可从来就不是“敬而远之”。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年),李白27岁。他行至安陆,盘桓十年之久,以诗酒会友,逍遥度日。在此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哦,结为挚友。开元十八年(公元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也就是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写下了一首才情横溢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而实际上,李白却似乎不喜欢扬州。他对江南的感情,更多的给了宣城、当涂、金陵、溧阳这些温柔静谧的江南小镇,而不是扬州、苏杭等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李白对江南无疑是熟悉而喜爱的,他的诗中反复出现的逆流、顺流,长干、横塘、秋浦、桃花潭、谢朓楼、长风沙、凤凰台,充满了细腻而旖旎的江南情调,又无处不见长江的影子。李白对江南的热爱,其实是因为这里的六朝才俊。李白说自己是“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不错,他接过了六朝文人清新俊逸的诗笔,又让它在江南再一次发扬光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是汉魏六朝以来一切古体诗的终结者,而杜甫则是自唐以来一切格律诗的开创者。这两位盛唐诗人,各自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又被长江联接起来,在奔涌的江水中,散作了漫天的星光。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原标题:《长江:唯见长江天际流『明月几时有』(9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