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诗是耳听的风景,说它是时间中的画图;或者说诗是视觉的音乐,说它是画图样的时间,都可以说得通,因为诗是时空交综的艺术,而且它不是静止的时空,是广狭长短变动着的时空。
研究诗的时空设计,在中国诗歌里特别重要,因为诗的素材,不外时、空、情、理,中国诗里的理,是一种“别趣”;中国诗里的情,往往高度复杂而纵横钩贯于时空之中,借着自然时空的推移而忽隐忽现。人与自然时空是那样奇妙地融合无间,情感与哲理,不喜欢脱离时空景象,去作纯粹的摹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因此可以说:时空设计,是中国诗里最重要的环节。
一首叙事或抒情的诗,各句中所代表的时间性,很少是平行而等长的,为求与情感的波动配合,往往采用一种变率,有时一句代表千百年,有时一句代表数秒钟,这种时间的变率,在一首诗的直线进行中,有时由冗长而渐短,愈到诗的尾愈急促,终至忽然截断。在情感上会引起意有未尽,戛然收束的趣味,这种设计,姑且称之为时间。
且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写出一生中百十年的光阴;“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写出近年以来垂老的光景;“儿童相见不相识”是写二人相见的片刻;“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写相见片刻中问话的一刹那。
全诗在时间的长度上是愈来愈蹙,由一生的长度,渐行渐短,终于迫促到弹指之间,这种设计,当然很神妙。同时,时间既已短促到弹指之间,已不能再短,所以下面也就不应该再有答话,如果下面再有答话,就破坏了时间的渐蹙性,而变得累赘与冗长。
再仔细分析本诗,可以发现每句中含有相对相反的素材,前三句的下面三个字,总是用翻笔作相反的激荡。“少小离”与“老大回”,环绕着中间的“家”字,作字字相对的排列,含意中自然是少年老年一去一回地相对着;“乡音无改”写人生的有情,“鬓毛衰”写自然的无情,有情与无情在一句中也是冲突着的。
相见宜相识,不相见才不相识,现在相见而不相识,也含有逆折顿挫的意味。末句是以儿童的笑来面对老人的悲,也是相对待的。而问话中的“客”字用来总收上面三句,使“老大回”的徒劳、“鬓毛衰”的悲伤、“不相识”的感慨,都集中在这个“客”字里,问话未了,戛然截断,这种时间的渐蹙手法,本有一种心弦愈扣愈紧的感觉,何况不待答话,陡然截住,便使千头万绪想答的话,都一齐涌向言外了。
时间渐蹙的手法,在绝句中是常见的,只是有时不一定很明显,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一句写长期地作客于异乡,飘泊的时间是漫长的。第二句写佳节的来临,时间就特写在某一天中。第三句写重阳日去登高,是指九月九日中的某一时刻。第四句写登高的时刻中,遍插茱萸的须臾之间,一位一位都插好了,遍数茱萸,感到少了我一人。
每一句中所含时间进行的长短不同,从久客异乡的长期性,到数毕茱萸的一瞬间,诗意由全面性的感慨,而趋向单一性;由虚泛性的感伤,指向特定性。随着时间的渐行渐蹙,感慨也愈来愈凝聚,在生理上,在意识中,有一种节拍愈来愈短的感受,心弦自然被愈扣愈紧了。
与“时间的渐蹙”相反的,即是时间的渐长,一首诗中各句代表的时间长度不一样,在起首很急促,继而稍缓,愈到诗的结尾愈漫长,由一段极有限的时间,渐趋悠长,乃至面向时间的无限性,就诗的时间内涵来说,是愈来愈拉长,在读者的情绪上也便引起一种悠然不尽的远韵,容易产生余音袅袅。
试举两首内容相似的诗,它们在时间的设计上却是用相反的手法: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黄景仁《稚存归
索家书》)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前一首在时间上的设计是渐写渐悠长,后一首在时间上的设计则是渐写渐迫促。前一首从吐出“平安”二字的刹那,继而展延成絮絮叮咛的片刻,再展延到马背上奔波的日子,再展延为整个雁来的季节!全诗从两人对话的俄顷,勾勒出奔波不尽的岁月,其时间的设计是一句悠长于一句,感慨也就一句深长于一句。
后一首的时间设计恰相反,先写漫长的路程与岁月,再写屡屡思乡的日子(敦煌伯二五五五号卷子第二句作“愁泪朝朝袖不干”,则朝朝思乡的意义更明白),再写匆遽相逢的片刻,最后急不择言,只尽快地爆出“平安”二字。全诗的组成是一句迫促于一句,末尾给人一种火花转瞬即逝的感觉。
时间的渐长,有时可以与空间的渐阔共同表现,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映绿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据敦煌本)
第一句写在黄鹤楼头辞别的光景,第二句写出发的目的地与季候,第三句写出发后直到孤帆消失的那段时间,第四句写长江的悠悠无穷。
全诗在时间上是由辞别的一瞬,展延为启行的俄顷,再则展延为目送孤帆,渐行渐远渐小,直至消失,再则展延为长江自流,引接入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境界。由于时间的渐长,空间也次第开展,由黄鹤楼的定点扩展出去,近波远山,直到天际的长江,汨汨地流到视野所及的空间以外去了!
这种渐去渐远的时空设计,与送人远去的题意也很谐合,当时空没入无限苍茫的境界,情感会随着它产生回荡不尽的余韵。
#诗词#
诗词原创:七绝5首红叶不服老|虽无蝶蛱倾情舞,亦学春花逐水流
用主观推理方式,使许多不可能的事物成为可能,诗词由此极富意趣
诗人的主观想象可以产生超脱现实的诗趣,多个例子示范,杜甫擅长
诗词原创:《薄倖.流年》向小字铺情,红笺研泪,磨灭青葱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