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无数骚人墨客留下诗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这其中小编最欣赏的除了苏东坡的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之外,剩下的就是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北宋崇宁二年(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
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代: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相通。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