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年,27岁的李白与才貎双全的许小姐新婚不久,两人隐居在白兆山,每日吟诗饮酒、赏花弄月,端地是羡煞神仙。
忽闻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相约于江夏会面为其送行。这一日正是江南三月,满眼春光,二人一同登上黄鹤楼把酒言欢,年青的李白对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孟浩然满是崇拜,听闻年近不惑的孟浩然去广陵是为了寻找一个机会,走进仕途,不禁勾起李白对政治的渴望。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眺望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船帆,李白仿佛看到孟浩然鲜衣怒马、指点江山的英姿,难掩惆怅之情,挥笔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光如梭,转眼到了开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年,依然在隐居的李白再次来到江夏为朋友饯行,“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如果说第一次在黄鹤楼送别时,年轻的李白只是心怀惆怅,这一次已过而立之年的李白已经有了强烈的政治欲望,在诗中能看出他渴望振羽西飞,直到帝京报效朝廷的愿望,却又因种种原因不能实现满怀懊恼。
李白二上黄鹤楼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一腔热血爱国的李白为平乱投入永王李璘军中,可惜诗人的政治嗅觉远不如他的才气,当永王李璘因分裂行为被杀时,幕僚李白还在营帐中为平乱筹划。李白因株连被叛流放夜郎,已近老年的李白满心愁苦被官差押行至白帝城时,恰逢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被赦名单中。这一变故使李白大喜过望,自白帝城坐船回到江陵,在路上狂喜的李白写下了名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到江陵的诗人小住后,又前往江夏,史钦郎中热情地接待了李白。公元年,李白第三次登上黄鹤楼,酒过三巡,极目远眺五月的江南风景,年近花甲的李白回顾一生未能实现的政治抱负,感慨万千,再一次写下了黄鹤楼“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年后,诗人贫病交加,死于当涂,一代诗仙就此谢幕!
李白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