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鹤楼天下江山独此楼天眼新闻

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

张之洞

奥略楼

黄鹤楼远景。

暂时关闭的黄鹤楼。沈轶摄

黄鹤楼夜景。沈轶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座令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咏诗文、竞风流的雄伟建筑——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的黄鹤楼,背依青山,面临大江,挺拔独秀,辉煌瑰丽。于滔滔江汉,莽莽龟蛇,共同构成“江、山、楼”三美合一之奇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场疫情,让这美丽的江城,让这独步天下的黄鹤楼按下了暂停键。此前医院康焰教授时,他闲聊说起,疫情结束后,或许会去看一看黄鹤楼。而对于武汉来说,黄鹤楼是“天下江山独此楼”,也是“坚毅如斯独此楼”。

文人题咏黄鹤楼

黄鹤楼作为武汉的象征,使得武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重镇。

公元年,三国鼎立,孙权都鄂,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武昌乃武汉的前身。因黄鹤楼所在地武昌古城依蛇山就势,踞险扼要,故孙权在蛇山夏城西南建立此楼,为瞭望守戊的军事楼,并取名叫黄鹤楼。

登高怀远,是古诗中一个常见主题,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古往今来,文人政客就喜欢登高望远,抒发他们郁结于胸中的缕缕幽思,或是游子思乡,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文人悲歌。

唐朝开元年间,深秋薄暮时节,宦海几度浮沉的崔颢,途经夏口来到黄鹤楼,登高远眺,只见长江之水奔腾而来,江面烟雾迷离,秋风扑面,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绝世名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一出,传闻天下,被后人推崇为唐朝七律中排名第一,黄鹤楼随之声名远扬。李白后来也登临黄鹤楼,但见壁上崔颢题诗,遂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故在崔颢所题诗对面设下“搁笔亭”,显示了李白的谦逊,也更稳固了崔颢这首《黄鹤楼》的霸主地位。

对于黄鹤楼,当时的文人似乎总是有着一种执着,崔颢以后的王维在这里送走康太守,李白先是望黄鹤楼,然后在这里送孟浩然,最后还在这里听人吹了笛子,就连岳飞和陆游也不可免俗,尽管当时黄鹤楼已经只有遗址,但两人依旧将附近的一座“南楼”作为替代品开始抒发情绪,岳飞一边收金牌,一边大呼,“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陆游则是一边被贬,一边感叹,“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黄鹤楼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文人骚客联袂而来。忧国忧民,伤春悲秋,感叹时运……无数的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穿梭于各个时空,登楼而上,念头通达,随后有诗篇流传。

黄鹤归去吕洞宾

武汉有龟蛇二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候,有龟、蛇二将相助,龟将驮着神土“息壤”筑堤防、造陆地、堵决口,防止泛滥,而蛇将用神尾摆动画地,开辟江河,导水泄洪。大禹把大山拦腰斩断,江水奔腾泻去,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大禹为了不让洪水再度逞凶,就令龟、蛇二将镇守大江两边,最后形成了龟蛇二山。

而黄鹤楼就在蛇山之上。公元年,吴王孙权在蛇山上建城夏口,并在城内上立起了一座瞭望塔,要求将周遭情况尽收眼底。然而,在西晋杜预“势如破竹”后,本来颇为铁血的瞭望塔就成了“酒肆勾栏”之所。而当时颇具经济头脑的酒店老板,开始讲起了神话故事。

传说,从前夏口城里有一个卖酒妇人姓辛,有一天,她接待了一个衣着褴褛的道士。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甚至免费请对方喝酒吃饭。如此过了半年,这个道士对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随后扬长而去。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道士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道士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道士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道士,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便是后来的黄鹤楼。而这位道士就是传说中的吕洞宾。

毁于战火多残缺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每次政权的变更都是伴随着惨烈的战争。“两湖熟,天下足”,号称“天下粮仓”的湖北,自然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唐朝安史乱,宋朝靖康耻,随后元、明、清,更是打得一团乱糟糟,整个湖广地区均被多次波及。真正的黄鹤楼,其实早在宋高宗后期就已经被毁,因此才会说,岳飞与陆游所登上的其实是“假楼”。

到了元代,武昌成为湖广省省治,第一次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朝廷对黄鹤楼进行了重建修复。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建筑,重新把黄鹤楼装饰得富丽堂皇。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然而到了清朝,黄鹤楼却历经三次毁灭性火灾,八次重建和修葺。可谓“火经三发,工届八兴”。直到光绪十年(),黄鹤楼只剩下一个铜铸的楼顶。清代民国年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黄鹤楼周边建筑或毁于兵灾,残缺不全。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年9月22日的晚上,当时武昌张姓骨货作坊打烊关张,一位学徒手提油灯,爬上阁楼取点东西。他手一哆嗦,油灯打翻点着了草屋,当日北风劲吹,大火顿成燎原之势,沿江一带处房屋付之一炬,黄鹤楼位列其中。

九霄仙鹤又乘风

年,毛泽东从湖南来到武昌,登楼远眺,慨然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然而,毛泽东所登的其实是奥略楼。光绪十五年末(),新上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满怀抱负踏上武昌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他在武汉开办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修建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

在武汉开办第一家兵工厂,兴建堤坊,兴办教育,为武汉成为大学林立之地打下雄厚根基。张之洞以己之力以己所能使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有了其生平一次最大的腾飞。为追忆张之洞在武昌立下的赫赫政绩,文界人士筹款在黄鹄山修建风度楼,军界人士则集资在蛇山尾部修建抱冰堂。张之洞劝阻无果,只好默认。后张之洞将“风度楼”改名为“奥略楼”。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游人一直把奥略楼当作了黄鹤楼。直到年,为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当了黄鹤楼47年替身的奥略楼才被拆除。

目前的黄鹤楼,是年10月才开始重建的,年竣工。算算时间,新的黄鹤楼今年才35岁。在其二楼,有一副对联:

万古河山,胜迹常留,叹百年时运维坚,三楚名楼曾付火

千秋邦国,韶华永驻,看一代英雄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也许,“三楚名楼曾付火”说的正是当年那个“火烧联营”的莽撞学徒。

沈轶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