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琦和大家聊聊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阅读古诗——《黄鹤楼》,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崔颢(hào),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还曾模仿这首《黄鹤楼》做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那咱们就来看看这首让李白为之搁笔的千古名诗吧。
黄鹤楼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咱先说几个名词注释哈。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乡关:故乡。
《黄鹤楼》全诗好啦,知识点都讲给各位大大了,有兴趣的拿出小本本记下来吧。酒桌上拿出来唠唠,那就是低调的奢华啊!话不多说,开始翻译全诗喽!
昔人已乘黄鹤去
过去的仙人已经坐着黄鹤飞走了
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地方只留下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
白云千载空悠悠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
芳草萋萋鹦鹉洲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昏了,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
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江面烟波渺渺更让人生出烦愁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黄鹤楼》开篇或压卷,是因为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是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在已经没有了,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好啦,这首《黄鹤楼》就先说到这吧,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评论补充。挖个小坑吧,《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词大家还记得它的内容是啥吗?同样欢迎留言回答~
文/古韵琦谈
品味诗词曲文意蕴,融于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