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鹤萋鹦鹉洲
崔颢(约~),盛唐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著有《崔颢集》。这首诗是崔颢返乡途中路经武昌时所作。相传李白曾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表达对于这首诗的赞叹之意。
1.《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2.此诗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诗人描写了登上黄鹤楼所望见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思念家乡的愁绪。
3.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音,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路,富于音乐美。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观赏佳境,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江面一片凄迷。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全诗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
4.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
C颈联写出江上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写远眺所见阔大的画面。
C.颈联采用叠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日暮”两句以黄昏水雾江烟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10.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从楼的命名写起,借神话传说生发开去。
B.颔联承接传说,抒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之慨。
C.颈联写眼前美好的景色,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11.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在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表明了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通过近景写出了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描摹了凄美动人的江上景色,令人无比伤感
D.尾联流露出烟波江上日暮怀归的真切情感。
12.下列句子与尾联抒发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2分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昔人”是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B.“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指地名。C.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D.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14.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仙人驾鹤而去的传说入笔,营造了神秘、优美而空灵的意境。
B.诗歌从“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多个角度描绘了登黄鹤楼所见的景色。
C.颈联“萋萋”句实写眼前之景物,描绘了一个凄切、伤感的画面。
D.诗歌描写了登临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漂泊的伤感与乡愁。
15.诗中融入古代传说的是()(2分)
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6.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
选择题:1-8AA
(3.D分析:错在“旅途劳顿”,应是“思乡”)
(4.D分析:A错在“直接表明”;B错在“近景”,颔联的画面开阔,不是近景;C错在“凄美”和“伤感”,这里的景色比较温暖动人)
(5.D分析:应是七言律诗)
(6.C分析:错在“凄凉稀疏”,“萋萋”是“茂盛”而非“凄凉”,“历历”是“清楚可数”而非“稀疏”,河岸景色应是温暖动人的)
(7.C分析:错在“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应是“对故乡的思念”)
(8.D分析:A错在“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应是在落差中引起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感;B错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C错在“想象之景”,应是眼前所见的实景)
(9.B分析:错在“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这只是传说,不可能眼见)
(10.C分析:错在“传达诗人内心喜悦之情”)
(11.D分析:A错在传说不能表明楼是临江而建的;B错在颔联是写立于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江景,并非近景,也并非写楼之壮观;C错在“凄美”和“伤感”,颈联的景色是温暖动人的)(12.D)
(13.C分析:A错在“昔人”指传说中驾鹤登仙的费祎。B错在“晴川”和“汉阳”并非地名。D错在诗人于暮色中所见并非“乡关”之景。)
(14.C分析:错在颈联描绘之景美丽明亮。)(15.A)
赏析题:
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6.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