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吟唱活动,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大量地接触到了各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且具有深远影响和陶冶情操之魅力的诗歌。诗歌的创作和传诵离不开音律两个字,诗人需要对音律具有一定的感知,才能够创作出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的诗歌,学生能够体会诗歌当中体现出来的音律美和韵律感,才能够对诗歌当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产生共情。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的美育培养,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或者开展有关该古诗背景的情景剧表演活动。如崔顾的《黄鹤楼》这首诗首联入韵,韵脚字是“楼”“悠”“洲”“愁”,押的是“尤”韵。在诗歌中,同一韵部的字在每一联末尾“适时”出现,前后呼应,声韵和谐,诗人的情感就蕴含在了这一音律美之中。
所以说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当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首先需要学生去反复诵读,去感受这首诗歌所带来的音乐美。除此之外,古代很多诗歌都是适合谱成曲调进行吟唱的,让学生把古诗唱出来,也是一种充分感受诗歌音律美的创新方法,网上有很多吟唱古诗词的歌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吟唱、开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不仅能够唤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感受诗歌当中传递出来的音律美,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达到美育培养的目的。
(二)深挖诗歌内涵,进行品德培养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典籍丰富的历史大国,每个时代都诞生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和高尚品德的文化巨人。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贡献,离不开他们对人们思想的启迪。如果要探讨如何去继承他们美好的品德,宣扬他们良好的德行,那就一定要从他们留给后人的文化典籍中去寻找和探讨。
在以诗歌语言教学为中心进行美育培养时,教师可以大胆挖掘诗歌中那些传递诗人志向和承载他们美德的作品。虽然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感受都不同,但是人们对于美好品德的看法大体一致,诗歌中传递出来的美德,如果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也就于无形中达成了应有的美育培养效果。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充分挖掘诗歌当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品格、智慧、人生取向等。
在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时,笔者指出这首诗不仅是在描写清晨古寺周围环境的清幽,也表达出了诗人愿意重返自然回归本真的志趣。从这首诗歌当中,学生不难看出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是希望与世无争,做回纯真自我。
作为初中生,保持本真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较大的年龄段,学生能不能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去跟同学攀比或刻意模仿他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出发。能够保持本真、做好自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取得巨大进步。由此可见,诗歌当中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