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古今第一七律,李白看后不敢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各自都有一篇镇楼墨宝。滕王阁有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有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黄鹤楼有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大名楼,之所以能毁掉后多次重建,历经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这三篇不朽文章。王勃《滕王阁序》不必多说,“千古第一骈文”;范仲淹《岳阳楼记》,也是散文中的绝品;崔颢《黄鹤楼》作为唯一的诗作,则是“古今第一七律”。

《唐才子传》记载:“诗仙”李白也登过黄鹤楼,酒醉之际正欲提笔,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酒意瞬间醒了大半,仔细琢磨后发现:崔颢此诗已至极境,在黄鹤楼上断无持平的可能。就留下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后飘然离去,这就是典故“李白搁笔”的由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崔颢这首《黄鹤楼》诗,上半部分从仙人驾鹤而去的故事入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满怀憧憬的崔颢,到来后发现仙人早已离去,此地剩下的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楼阁了。这种憧憬与失落交错的意境,极其具有感染力,也为之后的思乡埋下了伏笔。

之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那种白云飘荡的宏伟景象,瞬间就把伤感的气氛拉了回来,而且将黄鹤楼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由这种景象,鹤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感悟随之而来。上等抒情手法,讲究一个“哀而不伤”,崔颢无疑是个中高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对仗之工整,意境之优美,为唐诗罕见之名句。不建议进行任何解析,或者刻意地理解。闭上眼睛,心中默念,那潜在的感知,就是你对它独有的记忆。

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将一切情感,落到了“乡愁”二字,与首句初登黄鹤楼时的失落遥相呼应。这种起伏辗转的抒情手法,和情景交融的文笔,使得《黄鹤楼》有“古今第一七律”的美誉。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

《黄鹤楼》虽有格式上的瑕疵,但崔颢意境之妙,是其它七律远不能及的。就连“诗仙”李白,也是数年之后,到凤凰台才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回敬崔颢的《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格式上完全仿照了崔颢的《黄鹤楼》,是尝试超越《黄鹤楼》之作。至于两者的高下,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黄鹤楼》意境更加优美,胜过《登金陵凤凰台》一筹;另一种则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是对奸臣当道、报国无门的感慨,这种家国情怀要比《黄鹤楼》乡愁更加珍贵。

综合来说,就是《黄鹤楼》意境更美,抒情更加缠绵悱恻;《登金陵凤凰台》立意更大,更有家国情怀。两者孰高孰低,实在难以论断。但黄鹤楼至今远比凤凰台,更加闻名遐迩,其实就能反映出一些问题了。家国情怀固然壮怀激烈,但受时代局限性也更强;乡愁之情固然缥缈,却任何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两者侧重不同,一个升温迅速、一个回味无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