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一首言情诗,惹李邕震怒,反而成就了千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万人创作,大众写诗”的年代。生活的唐代的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亲身感受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时代,有机会与当时最顶尖的诗人切磋技艺;生活在唐代的诗人又是不幸的,因为高手林立,写手众多,造成诗坛竞争白热化,想要脱颖而出,写出新意又是极为不容易的。

然而,那时候的读书人,谁又没有一个成为万众瞩目的诗坛巨匠的“明星梦”呢?虽然要实现这样的梦想着实不容易,但是却不妨碍有志青年们前赴后继,苦苦求索,在这些求索者中,就有年轻的诗人崔颢。

崔颢深知要在高手林立的大唐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风格非常重要,可是在那个几乎人人都能赋诗、赏诗的年代,但凡有些“流量”的题材都快被写“烂”了,要怎么样才能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特色呢?

在多日的冥思苦想之后,崔颢突然豁然开朗:世人都爱大江大河大男人,那我何不写一写小情小调小女人呢?

还别说,崔颢的这个想法,还真是很有针对性,没过多久,他就在高手如林的唐诗界,硬生生打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因为定位精准,描写细腻生动,崔颢的作品很受当时女性的喜爱,甚至还有情感受挫的小姐姐,特地登门来找他倾诉苦闷。

这下,崔颢创作的兴致更加高涨了,作品不断从他的笔下涌现出来:

遇到身世坎坷,独立打拼的女人,他写道:“绿江无伴夜独行,独行心绪愁无尽。“

遇到被负心汉伤害的女人,他写道:“妾家近隔凤凰池,粉壁纱窗杨柳垂。本期汉代金吾婿,误嫁长安游侠儿。“

遇到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只能无奈依附并讨好男人生活的女人,他写道:“还将歌舞态,只拟奉君王。”

……

诗一首首地写,日子一天天地过,崔颢就这样凭实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妇女之友“的大众形象。伴随着他的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舆论中开始出现了对他批判的声音:崔颢写的都是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艳诗”,根本就不在我大唐封建主义价值观的主旋律上,属于“毒鸡汤”。……

听到这些评论,崔颢不淡定了,他不服气:写言情诗怎么了?写小女人又怎么了?怎么就“浮艳”了呢?不行,我得去找人评评理。

于是,崔颢就找到了当时诗坛非常有权威和说服力的泰斗级人物,渝州刺史李邕。为了让业内的权威人士对自己刮目相看,崔颢特意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信誓旦旦,一定要证明写女性心理,儿女情长也一样可以有惊天动地的作品。

在会面的这一天,崔颢带来了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作品《王家少妇》。本以为自己的作品可以让李邕刮目相看,可惜事与愿违,事情的结果令人很不愉快:

崔颢满含深情地在李邕面前开始朗诵自己的作品:“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话音未落,便听到李邕怒气冲冲地喝止:“住口!这等庸俗的作品,怎可拿来沾污老夫的耳目,真是岂有此理!”

想来那一刻,崔颢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样的打击,让他彻底放弃了继续成为“妇女之友”的创作道路。他开始游历名山大川,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

就这样边走边写,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崔颢来到了湖北武昌,看着浩浩长江边上,巍然屹立的黄鹤楼。登楼远眺,大江滚滚东逝,江天一色,暮霭沉沉,不由得心中激情澎湃,提笔挥书,千古传颂的名篇《黄鹤楼》就此诞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即兴之作有多牛?它被后人称为“唐人七律第一”。多年之后,诗仙李白来到了黄鹤楼,看到与崔颢所见相同的美景,也是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正要题诗,突然看到了崔颢的这首诗。

诗仙当时便被震慑到了,沉默片刻,李白悻悻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以李白的旷世之才,还有桀骜不驯的性格,如果题诗不如崔颢,还不如不写,但要超过崔颢的水准,一时半刻又想不到好的词句,如此这般,还不如不写的好。

不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却深深印在李白的脑海之中,后来,李白还仿照《黄鹤楼》的风格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不仅被诗仙李白模仿,此后的悠悠岁月中,模仿者无数,如果崔颢泉下有知,应该十分欣慰了吧。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曾经不被看好的年轻人,放出的“大招”,却惊艳了岁月与人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