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有很多著名诗人写过相关的诗词,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当属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唐才子传》说,李白登上此楼时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也很想写黄鹤楼的诗,但看到崔颢的就不写了,以李白的性格,是不可能不写的,只是想来想去,没有想出超过崔颢的诗句,干脆就别写了,免得丢人。李白毕竟不是附庸风雅之人,不像武夷山上那些不入流的题词之人,只管写上去就是了。所以,李白应是非常认可这首诗,这首诗有什么好呢?
前四句用轱辘体怀古,讲述黄鹤楼的传说,颈联则是写景,登高远眺,极目巴山楚水,最后一联则是思乡之情。能够用短短的四联写尽怀古、风景、思乡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李白没有再写类似的,认为自己无法超越了,但他在黄鹤楼写了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孤帆远影,无边无际的长江,这些景色来抒发对朋友的惜别怀念。意境已和崔颢的完全不同。这可能也是李白避开和崔颢直接写景的好处。一般人要在写景、怀古、思乡、送别方面超过这两位高手的意境很难了。但还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词意境更为开阔。那就是毛主席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主席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辽阔的鹦鹉洲,一望无际的汉阳树,完全遮挡不了他的视野。主席想到的是整个长江,所谓九派,是指长江在武汉一带水势广大,支流众多,相互汇合,在整个国中流过。长江贯穿中国东西,是最长的河流,一条河流串起一个国家,可以说是中国的象征。而武汉九省通衢,是交通要道,铁路连接南北,承载各种货物流通。主席用简单的两句话,概述了长江和铁路,也就是将武汉的地理位置,对中国的重要性揉了进去,境界开阔。
而“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远一近,把黄鹤楼所能见到的景色呈现出来,莽有广大、辽阔之意,也有迷茫的意境。而琐则把长江在龟山和蛇山这个夹口上的狭小写了出来,水流湍急,有天险之意,显示其要塞位置。主席来到黄鹤楼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前夕,诗人已意识到革命即将失败,但又还没有想到出路。所以心情还是有些迷茫的,但对事业前途却矢志不渝,坚信一定胜利。把酒酹滔滔,是在用酒祭奠长江水为自己表决心,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几个月后,“八七会议”召开,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主席通过写景,道出武汉对于长江,对于中国的意义,对黄鹤楼的景色与作用也一并说出,通过怀古的反问,将自己苍凉心绪转化为决心,对前途的坚定信念。不愧“诗霸人狂”!
对比三首关于黄鹤楼的诗词,应该说各有特色,但从气势上来说,主席的应该无出其右者。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