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浅议黄鹤楼中的所见与所念

在9月27日的浙江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关键问题”专题研训活动中,丽水市莲都区教研室的卢英老师作了题为《基于活动探究的名著阅读教学》的讲座,在讲座中卢老师分享了《唐诗三百首》的设计案例,令小编印象深刻。其中,卢老师设计了一项活动,名为“诗集的诞生”,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重新编辑诗集。

在此前,小编在中考古诗复习的专题中也提到过古诗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归纳整理。

理解型默写,归纳与整理

死记硬背的静态默写并非考试的目的,古诗文学习的落脚点不应放在记诵上,而应该是理解和运用上,因此理解型默写才是拉分的关键。例如年嘉兴的中考卷,以“酒中有少年意气”“酒中有生活美景”为主线,串联起王维、孟浩然、辛弃疾等人的部分诗句。再如年台州市的中考卷,以“诗言志”为主线,串联起王勃、李白、陆游等人的部分诗句。

这就警示我们,对所学的古诗文可以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根据情感进行归类,譬如有“思乡专题”“送别专题”“报国专题”等;也可以根据意象进行归类,譬如有“月亮专题”“杨柳专题”“大海专题”等。

更多内容可以点击下方图片链接,重温回顾~

恰逢就要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第13课《唐诗五首》了。怎么能把唐诗上好呢?浅藏辄止解读思想情感,直接让学生往死里背?这样教师可能会省力,但学生的诗歌学习趣味也因此败坏了。

故此,小编斗胆在这儿班门弄斧,分享一点关于《黄鹤楼》的教学思考。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读者在评论里多多指正!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诗歌所念——朗读有韵律

读诗读诗,只有“读”起来,才能更好地悟出诗歌的内涵。《黄鹤楼》是一首律诗,却不严格遵循律诗的平仄对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不觉啰嗦,尤其二、三句的两个“黄鹤”顶针连锁,读来一气呵成。同时,从全篇看,除“黄鹤”外,“去”字、“空”字、“人”字也各出现两次,又有“悠悠”“历历”“萋萋”等叠字,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朗读环节,我们可采用学生齐读,听录音跟读,再请学生演读等多种形式,从字音、节奏、再到初步的情感体会带领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在此,小编也附上一则学生诵读音频,学生的能力永远超乎教师的想象!

杭州市三墩中学文理校区班胡镒梵

二、诗人所见——诗歌有温度

文字是冰冷的,但故事不是。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因而在学习诗歌时尤其要注重对诗人、诗歌背景的深入介绍。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此人诗名甚大,然事迹流传甚少,书籍记录也不多。

当这样一位诗人,登上黄鹤楼,在他眼中所见之物、所感之事,小编认为有三处值得玩味。

第一、地点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黄鹤楼的身世也是“宦海浮沉”,跌宕起伏。

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在诗中,诗人便以“昔人已乘黄鹤去”开篇,这里的典故便是相传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开篇,地点的特殊就为诗歌平添了神异色彩。

第二、用字

黄鹤“去”,“空余”楼,不复返,空悠悠。在前两联的诗句中,诗人所见之物,均生孤独怅然之感,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诗人凭栏远眺,无限落寞的形象。然而颔联却画风忽转。“历历”树,草“萋萋”,在和煦阳光照耀下,汉阳平野上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眼中所见一片明丽之晶,在仰天长叹“白云千载空悠悠”之际,远眺确是一番盎然景象。在“空”与“满”的景物对比之中,诗人的情感矛盾顺势冲出。

第三、意脉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但诗人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据此,本事的情脉把握也是自然流淌,不经雕琢的。登上被誉为“千古绝景”的黄鹤楼,盛名与传说,往昔荣衰,交织错杂,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俯仰间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结尾的烟波浩渺,又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前后似成两截,单文势意脉从头一直贯注到底,恰似律诗的起、承、转、合。

三、诗人所念——诗歌有厚度

如何让诗歌不再单薄,一个重要的方法应当是让诗歌连起来。关于《黄鹤楼》一诗,有这样一则趣闻。相传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此后,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诗一首,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歌对比,便要从相同点与不同点来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李白此诗一出,便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

虽两者都是登临诗,在用韵与用字上都有相似之处,但细读起来,却发现情感上大有不同。

“凤去台空江自流”,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这两句便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将自然的无常转向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露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

崔颢的乡愁情意绵绵,直透人心,李白的“浮云”与“长安”却有着更大的抱负和更深层次的希望,那种愁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家国情感,包括了诗人的志向和梦想。总是说浮云就可以遮住天上的太阳,浮云不仅遮住了太阳,还遮住了诗人看往长安方向的视线,让人愁苦。诗人为什么要看长安呢?因为那是帝国的首都,是天子脚下,那里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诗歌是以“意象”汇成意境的,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卢老师在会议上借用电影《一代宗师》来谈登高望远类的诗歌,“习武之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些诗人在盛唐,一个空前繁华昌盛的朝代,不正是像侠客一样,用一种浪漫的、敏感的、细腻的心去体悟万物呢?

关于《黄鹤楼》,你有什么想聊的?

欢迎评论区交流探讨哦~

本期小编:三墩中学王欢欢

审核:文溪中学朱丽娜

你的“在看”,是我的小黄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