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消失的宫殿下

颐和园历经沧桑,有些建筑永远消失了,有些改变了最初的模样。

寅辉城关东不远处山坡上有一道蜿蜒的高墙,这里就是花承阁。这是一道7米高的半月形高台,台下的斜坡上绿草满地,台上原有37间游廊。游廊北部残存抱柱石,应是二柱牌楼,内为三进院的莲座盘云小佛寺,供奉着观音菩萨。花承阁是一座东西向的二层小楼,由东向西却只能见看一层楼,与谐趣园瞻新楼如出一辙。东边为六兼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贤主、佳宾”,名字出自《滕王阁序》,乾隆在此藏书,十足风雅。这些建筑中,多宝琉璃塔是遗址仅存的完整建筑,为七层五色琉璃砖塔,16米高,塔身共奉有多尊佛像。多宝琉璃塔下面是乾隆《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碑》,乾隆以“黄碧彩翠”“千佛瑞像”赞颂宝塔并祈愿。院中遗存还有一块太湖石,据说来自宋代名苑艮岳,并无史料佐证。汉白玉基座上雕有各种海中怪兽,十分罕见,令人惊叹。年英法联军焚毁颐和园,花承阁的良辰美景烟消云散,百年后建筑石构件、残墙、沟壑、石洞、地基柱础等依晰可见,还能想象彼时建筑的模样,树影下的琉璃宝塔,无声地矗立着。

“北山早识幽居有,南国遍游胜地无”这是乾隆皇帝形容赅春园的诗句。赅是完全完备的意思,赅春园就是所有春色齐集园中,这是一座园中之园。赅春园建在万寿山西侧天然的岩石之上,西侧与书房味闲斋以游廊相连。赅春园以摩崖石刻著名,留云室是仿造金陵永济寺在岩壁上建悬阁,岩壁上有“留云”石刻和释迦摩尼及十八罗汉像。著名的岩壁室清可轩后墙即岩壁,,乾隆御笔“清可轩”就刻在岩壁上。乾隆希望归政后能够在此静心阅读,潜心修佛。清可轩西边香岩室是一个天然石洞,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园内还有一座以竹为材的敞轩,竹籞(yu),想必是夏天的清凉所在。有明确记载的是清可轩内共有陈设件,味闲斋91件,其中很多绝世精品,年被英法联军抢掠一空。(部分资料来自清可轩内图文展览)由于大殿依岩壁而建,砖砌的后墙边还能看到斜躺的柱础石。

构虚轩建在西桃花沟的小山高处,苏州街重建后的绘芳堂原是它的一部分,是一座四面敞开的3层高阁。这里可以仰望须弥灵境,北望万寿山脚下的农田,西望玉泉山景,因而乾隆作诗:“峰顶云轩四望疏,天光物色总如如。”遗址最为散乱残破,袖岚书屋,静佳斋的地基已被杂草树木掩盖,西边邻水的澄碧亭也只存有一个台基。

绮望轩在苏州街西后溪河岸,三面环水,主体建筑为停霭楼,现在还能看到残存的围墙和建筑群地基。岸上叠石成山,下面有一涵洞通往临河码头,出口的洞顶上留有乾隆御笔“蕴奇积翠”和石刻楹联。“看云起时”隔岸相望。向东可以望见热闹的苏州街,向西是半壁桥通往西堤和昆明湖。八字蹬道有石栏痕迹,整个建筑以64间游廊相连,亭廊轩楼,临水而建,即使是今天站在残存的石基上,依然能想象如画的景色。一株参天古松,或许记得曾经乾隆皇帝乘舟而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景象。

颐和园还有很多建筑,在慈禧重修后改变了原来的样子。比如景福阁乾隆时是六瓣莲花型三层楼阁,现在改为一层长方形敞厅,乾隆时的中式石舫到慈禧时改为西式,南湖岛望蟾阁本是仿黄鹤楼,重建时经费不足由三层变为两层......还有一些如耕织图区年彻底毁于大火,慈禧时在遗址处添建水操学堂。苏州街百年之后才得以重建,让我们看到昔日的样子。

颐和园很多景点简介都有“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七年()重建”这样的文字。在赅春园的介绍里这样提到:”赅春园的残壁断垣不只向炎黄子孙诉说那段屈辱的历史,更警示人们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深深思考!“

游廊台基多宝琉璃塔太湖石残垣断壁残存的石构件绮望轩宫殿台基八字蹬道和临河小码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