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

点击播放及暂停语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老朋友在黄鹤楼向我辞别,在三月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之:往、到达。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

  诗的开头,说出了离别的事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不仅指出了离别的季节,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江南的春天,风光明媚,一直为文人们所歌颂,而扬州又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的名都,这是孟浩然所要去的地方。这两句诗在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去向,而透过字面,却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绪。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诗人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离开了,而是一直目送着友人乘船顺流东下,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却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扬州的向往,都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弛神凝目之中。

  通过全篇,没有一个“送”字,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然而诗人与友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点击播放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视频

古人描写黄鹤楼的诗句还有这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王维《送康太守》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李白《望黄鹤楼》

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

四年级上册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四年级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

四年级上册第4课《火烧云》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游山西村》

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

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

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

四年级上册第10课《幸福是什么》

四年级上册第11课《去年的树》

四年级上册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习作指导--怎么写童话

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

四年级上册第14课《白公鹅》

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

四年级上册第16课《母鸡》

四年级上册第17课《长城》

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

丫丫老师谈作文——学写导游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