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襄阳城,自古以来便处于多事之秋,为兵家之必争。“上帝之鞭”(此处指蒙古大军)的跃跃挥鞭,郭靖黄蓉的奋死抵抗,竟成了《神雕侠侣》中侠义精神的核心。只可惜,故事的最后还是以郭靖黄蓉夫妇的守城失败,以死殉节而告终。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了六年。不过,任凭大侠们的武术修为再高,如果没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守城之事又谈何容易?
襄阳古城,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因城在襄水之阳而得名,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其护城河极为宽阔,堪称“华夏第一城池”。
唐代诗人王维泛舟汉水,写下极具感染力的《汉江临泛》,当中的“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更被后人所传颂。
《三国演义》共有回,其中就有32回在此发生;金庸《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的襄阳保卫战也发生于此。
襄阳城一则有形势险固的天然屏障,二则有布局严密,结构紧凑的城池,再加上防范森严的守备设施,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铁打的襄阳”,真是名副其实。
古城地图襄阳于两汉时期改为现名,刘表在初平元年修筑新州城,成为现存旧址。古城的军事堡垒地位持续到唐代,宋代改为砖城,成为了一处兵家必争之地。
元末时期,邓愈奉命增建一座新城湾,直到明初得以修复。明末李自成举军攻占襄阳城,在此建立国家政权后,自称“新顺王”,改名襄京。
明清两代修缮多次,建筑保留最为完整,无奈多数毁于日军战火。
襄阳古城襄阳古城原有阳春、西城、文昌、临汉、拱宸、震华六座城门,在战火的洗礼后,古城现仅存临汉、拱宸和震华三座城门。六座城门之名典雅的用词,深厚的意蕴,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阳春门:为东门,古人以东风为春风,“阳春”之名也便由此而来了。而阳春更代表着庄重和高雅,阳春白雪则是高雅事物的代称。
西成门:为西门,“西成”本义是秋天庄稼已熟,与“西成”相对的是“东作”,东作的意思是春耕。东作、西成遥相呼应,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观,也成为人们命名东西城门的常用名称。
文昌门:为南门,因与文昌祠临近而得名。“文昌”本是“文曲星”的别称,为掌管世人功名禄位之神,受到读书人的普遍信仰。
临汉门:为两座北门中的一座,又被称为“小北门”。其实,小北门并不小,甚至其位置的重要性要大大超过大北门,只因其没有显赫的历史地位。
拱宸门:为两座北门中的另一座。原来,正是由于当时明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设立于此,“大北门”才具有了拱卫皇室统治的资格。
震华门:与其他常见城门名不同,是襄阳特有的城门名称,有震慑外敌,耀我华夏之意,也是襄阳古城仅存的三座古城门之一。
城墙仲宣楼:俗称“会仙楼”,由城墙、城台及主体楼组成,始建于东汉,复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王粲(建安七子)字仲宣命名,为纪念他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
主干街道呈“草字头”形,纵横延伸直达城外,规模宏大,与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并称为“楚天四大名楼”。
夫人城:座落在古城西北隅,相传为晋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为表达对这位巾帼英雄的景仰之情,后人修建了纪念亭、韩夫人汉白玉像以及“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碑文。
史料记载,前秦苻丕攻打襄阳,东晋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受命到此镇守,见敌军无船难渡汉水,就产生了轻敌之心。
在襄阳被围攻之时,母亲韩夫人登城观察,周密分析过后,决定重点增强西北角的防御能力,立即带领家婢和妇女增筑内城。敌军果然很快便攻入外城,但由于有内城作为屏障,敌军不攻自退。
襄阳王府绿影壁:为明仁宗第五子朱瞻善的府邸,于公元年从长沙迁移到此,重建后有正厅、后堂、大门、仪门及榜门等建筑,屋宇高耸,气势非凡。
崇祯十四年(年),王府被毁,只有绿影壁保存至今,由底座、壁身、顶盖组成,为仿木结构,瓦面全用石块雕成,边缘均镶汉白玉。
中间刻有“双龙戏珠”,左右刻有飞舞巨龙,体现皇室家族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唯一一座大型的石雕龙壁。
襄阳城墙:始筑于汉初,墙砖厚重坚固,刻有邓城、太平兴国、光绪等字样,是中国七大城墙之一。
临汉门上保留着一座重檐歇山式城楼,始建于唐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代,为纪念宋代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从清康熙三十二年开始,其后裔多次重建,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等主体建筑位于中轴。
两侧分布着石苑,苑内亭台众多,错落有致,又有五百年银杏耸立其间。殿堂珍藏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以及其他碑刻碣,此外,廊壁还陈列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宋代四大家)的书法石刻精品。
阳光下的古城相传,在古城的绿影壁中央,经常会看到“二龙吸珠”的奇观,而那颗珠就是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为了防止被盗窃,天神派了九十九条龙在此看守,凡人无法靠近,据说这九十九条龙时刻翻腾,为保护夜明珠竭尽全力。
民间流传只要供奉百个人头、千担柴,就能得到宝珠,当时,一盗宝者灵机一动,数天之后就担柴到影壁前面,磕一百个响头,随后点燃那担柴,趁烟雾弥漫之时,顺手偷走宝珠。
火熄烟散之后,九十九条龙看到夜明珠被盗,愤怒万分,被气死在了影壁上,而放置宝珠的位置也空出一个圆窟窿。
夜幕下的古城襄阳花鼓戏,主要以打锣腔为主,并具鄂北方言与艺术的特点。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在当地曾有“一清、二黄、三越调,花鼓戏玩得也热闹”的称誉。
其剧种声腔由“桃腔”、“汉腔”、“四平”、“彩腔”以及“干梆子”等组成,具有汉水中上游质朴、爽朗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