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早上,我又开了一节公开课,特意挑了古诗来上,一是因为其历史性比较强,跟本人比较契合;二则已经开过一节自读课,想换个类型试试。
本课,我以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作为导入。继而出示课题,让学生据其归纳古诗的主要内容,即“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要去广陵的孟浩然”,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对“孟、浩、陵”三个四会字的学习。
随后,我出示中国行政区划地图,让学生借此理解“西辞”是“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李白”。后两句诗句,我用“校门口等家长”这样一个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作对比,让学生领悟诗人目送船只顺流而下的场景和心情。
最后,在学生理解古诗意境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灌输吟诵技巧。
在本诗的赏析过程中,学生很有建设性地问出了几个疑问——一是本诗题为“之广陵”,诗中却是“下扬州”,孟浩然去的究竟是哪里,为什么诗里要出现两个地名呢;二是“烟花三月”究竟该作何理解?我在课后进一步予以探究。
“广陵”与“扬州”为何并存
实际上,广陵即为扬州的古名。
除了通过工具书和文献材料,从唐代其他诗歌中亦可得知“广陵”即当时的“扬州”。
徐廉芳《扬州风土记略》
广陵郡被扬州之名,肇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年)。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唐武德九年(公元年)复改为扬州,仍治江都县(今扬州市),天宝元年(公元年)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公元年)复为扬州。
另外,在同首诗歌或同一题目中两个地名同时出现,也非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例。
我们熟悉的杜甫所写《望岳》一诗中,“岳”和“岱宗”都指的泰山;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中有“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的诗句;而唐朝诗人宋之问《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则在题目中就同时出现了“扬州”和“广陵”。
可见,同一首诗甚至同一题目中对同一地名采取不同称呼的做法,在古诗中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从我搜集的资料来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六朝以后,随着诗歌形式的日趋精致,有了文字“避同”,即避免同字重复的规则(叠字、顶针、复辞这三类修辞性重复除外)。唐代后限制更为严格。
2
古人尚古,在题目中运用过去的地名,可表现自身学识渊博,也可反映自身情趣。
3
出于对韵脚字的考虑,本诗押ou韵,诗歌中用“扬州”比用“广陵”更适宜。
“烟花三月”如何理解
课本中将“烟花三月”解释为“三月里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而教辅资料则将其译为“在烟雾迷茫,繁花似锦的三月”,显然二解并不相同。
究竟该如何理解此句此词?在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各家之言不尽相同又各有道理。
1有人主张,“烟花”是指春天的花景。阳春三月,空气湿度大,经阳光一照,水汽蒸腾,有如薄烟,笼罩着百花,朦胧飘忽。
2
有人则质疑,古人并不用“烟雾”来形容“花盛”,此“烟花”更应是在描写长堤上柳絮飘拂,貌若轻烟的场景。唐代诗人韦庄也曾写过南京“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诗句。此外,韩愈有“绝胜烟柳满皇都”,杜牧有“含烟一株柳”,王维有“柳绿更带朝烟”,这些都可作为佐证。
3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农历三月正是梅雨季节,多雨又多雾,正是如烟一般。
此三者各有其理,吾学力有限,无从判断孰是孰非,只能皆引于此,与君同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