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孰高孰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众客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尤觉幽娴活泼。视‘书成’之句,竟似套此而来。”贾政笑说:“岂有此理!”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
上面所引小说原文,是贾政与众清客关于蘅芜苑题联的对话。
贾政认为宝玉所题联语“吟成豆蔻才犹艳”是套用“‘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
“书成蕉叶文犹绿”句意为:写在芭蕉叶上的文字也仿佛像芭蕉叶一样染上绿色。用唐代书法家怀素练蕉的典故。怀素练字,因为买不起纸张,就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用于练字。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有时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怀素终成著名书法家。
该句乃蒙学教材《时古对类》一副对联的上句,下句为“吟到梅花句亦香”。将宝玉所撰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与该联对照可知:“吟成”套“书成”,“才犹艳”套“文犹绿”;“睡足”套“吟到”,“梦亦香”套“句亦香”,可见套用的痕迹很重。故贾政说“不足为奇”。
众清客认为宝玉“套得妙”,并且还举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的例子类比。李诗套崔诗,其详情如何呢?
传说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赋诗以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这就是李崔争胜的来历。
李太白《登金陵凤凰台》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李白诗是怎样套的崔颢诗呢?崔颢《黄鹤楼》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刘耀业在《全唐诗鉴赏辞典》鉴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认为:崔之《黄鹤楼》和李之《凤凰台》,一写鹤去楼空,一写凤去台空;一状“汉阳”“鹦鹉洲”之景,一状“三山”“白鹭洲”之景;一诉去国怀乡之愁,一诉“长安不见”之愁;李诗后两联所押“洲”“愁”二韵亦与崔诗相同。两诗同为登临之作,气格相敌,意境相似;崔诗以情韵悠长见长,李诗以寓意深广取胜。(P)
黄鹤楼由上可见,李诗在遣词造句等多方面套用崔诗,但李诗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内心感受紧密结合,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幽微深远。所以众人认为“套得妙”。
作文要擅模仿,吟诗要学套用。才高如李白,尚且如此,何况一般学人?这也许是《红楼梦》宝玉套用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简介:红学爱好者,历史文化迷,资深教育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章持续更新中,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