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票房超强续航背后的中国式

来源:娱理

截至发稿前,《长安三万里》上映19天,日票房排名第二,仅次于《封神第一部》;累计票房13亿+,预测总票房超18亿。

追光动画自成立以来一直有“票房魔咒”,自来水强但破圈难——《白蛇:缘起》票房4.68亿,《白蛇2:青蛇劫起》5.8亿,《新神榜:哪吒重生》4.56亿,《新神榜:杨戬》5.55亿,天花板明显。直到成立第十年,才终于由《长安三万里》打破了这个“5亿魔咒”,向国产动画影史票房亚军的位置冲刺。

这一次追光做对了什么,破圈究竟破的是什么圈?

最近我们发现,《长安三万里》成为了教育、亲子圈里的香饽饽,许多家长群里都流传着一份“《长安三万里》48首诗词汇总”,不少语文老师、教育机构、育儿博主也向家长们推荐了这部电影。有的家长带孩子看完电影回来后就会考孩子背诗,48首压力可真不小……

网传“48首”节选

用电影鸡娃,可行性有多大?电影里经过艺术加工的吟诗戏份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吗?近日娱理工作室跟两位妈妈、同时也都是育儿领域KOL的粲然、吕花花聊了聊,得到了不同的观点。

粲然:作家,某儿童素质教育品牌创始人,为6-14岁少儿读写提供解决方案

吕花花:珠宝设计师,播客电台“吕花花讲古诗词”作者

追光动画的十年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创始人王微凭借着一份想要做“中国的皮克斯”的心气离开土豆网创业,早年的《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都是原创题材,品质不错票房却都只有几千万。后来《大圣归来》的票房成功影响了整个动画行业,追光也开始转向传统神话IP,借用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讲出他们想讲的故事。

娱理工作室此前多次探访过追光动画,追光的团队基本保持在多人的规模,人员较为稳定,不少都是近十年的老员工,有的已经从新人一步步升到动画总监、电影导演。每部电影按照工业化流程走,每个环节的团队做完一个项目接着做下一个项目,三部电影滚动式推进,这样的话每部成本控制在六七千万左右,最终票房5亿上下,可以维持公司运转。

但追光需要一个机会来“破局”,需要比小青小白、哪吒杨戬更有认知度的人物,他们自然而然想到了李白,然后由李白这个点发散出了整个故事。

王微已经渐渐隐退到了幕后,把台前交给了年轻的创作者们。《长安三万里》的编剧一栏署名只写了一个化名“红泥小火炉”,笔者推测跟之前的“新神榜”系列一样,是一个核心小团队的集体创作,但不排除仍以王微为主导的可能。

《长安三万里》成功了,评分和票房都创造了追光历史上的最佳,且是断层领先。

看《长安三万里》的票房走势很有意思,7月8日上映后的首周末它只能排在日票房第三的位置上,前面有两个更能打的选手《消失的她》和《八角笼中》。到了第二个周末,《长安三万里》突然开始爆发,7月15日以17%的排片砍下28.5%的票房,击退了上映第二天的《碟中谍7》;7月16日周日更是冲上了日票房冠军;

第三周,7月22日周六,《长安三万里》又重演了一次奇迹,以14%的排片产出25%票房,超过了上映第二天的《超能一家人》,上座率高达37.7%。

究竟是谁在源源不断地给《长安三万里》票房“续航”?这个答案并不难找出,走进任意一个影厅就能发现,这部电影在暑期档成功吸引了大量亲子观影群体。

追光之前的“新传说”、“新神榜”两大系列都明显以偏成人为主要目标受众,画风、人设、故事都偏成熟,《白蛇》里的个别戏份还引发过是否适合少儿观看的争议。《长安三万里》则是老少咸宜,尤其适合带娃观看,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吕花花告诉我们,她就是因为看到了教育类的账号都在推送“《长安三万里》48首诗词汇总”,才决定跟老公带着三个孩子全家出动,一起去看这部电影的。

娱理工作室发现,《长安三万里》的确受到了很多官媒和教育类账号的推荐。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今日影评等都肯定了该片对诗词文化的弘扬,有专家表示,影视作品帮大家弥补了诗歌教育、审美教育上的不足,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妙在何处,美在何处。

不同于《满江红》是虚构人物做主角,《长安三万里》故事中出现了大量每个中国人从小就开始反复听到的名字,电影上映后引发的诗词热、古风热更加强烈。有的观影活动结束后,组织者还安排了把《将进酒》全文打在公屏上,全场观众集体大声朗诵的环节,受到参与者好评。

粲然和吕花花都“二刷”了电影,都回忆称他们观影时的确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孩子对于片中出现的诗人和唐诗也都有明显的反应。“只要有一首诗出现,他们就会此起彼伏地呼应,这是跟其他电影都不一样的、给我比较大冲击的一个点。”粲然说。

粲然的孩子上小学六年级,片中出现的诗基本都背过。“《长安三万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里面不仅有家长的需求,也有孩子的需求,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他们也能耐心看完。

但我发现其实他们对于文学历史和诗人的人生,不一定有完整的概念。他看到很多他知道的人一起喝酒,一起社交,会好奇问这是电影里演的吗,还是当时真的是这样?这一代孩子接收信息的方式跟我们是不同的,《长安三万里》从影像上给了这些孩子一个很好的文化普及和思辨的过程。

我的孩子之前肯定是最喜欢李白的,但这部电影里他很喜欢高适,可能因为电影里的高适有一个很长的人生轨迹,有慢慢成长丰满的过程,所以他对高适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包括一些大人也是,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知,以前不太认识高适,现在了解了高适,以前觉得杜甫就是一个老迈的诗人,现在也看到了他年轻调皮可爱的一面。我觉得这是《长安三万里》非常好的一个点,就是不把人物固化,孩子会觉得他们是不是像语文课本里那样扁平的、符号化的,有了一个可以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他们都是看视频、读图长大的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把诗歌嵌入进去,比你在他们旁边放一本《唐诗三百首》让他们摇头晃脑地读和背更符合他们这一代的习惯。”粲然表示。

不过,在《长安三万里》是否能被用来提升孩子诗词和文化储备这一点上,另一位妈妈吕花花有着不完全相同的看法。她对于《长安三万里》中对诗人、诗词的呈现是不认同的。

吕花花有三个孩子,大女儿12岁,两个小一点的孩子7岁。吕花花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对文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孩子们也在诗歌的熏陶中长大。

“大女儿看完电影没有特别多的评价,她依然很喜欢李白,沉浸在《将进酒》里面,还学着电影里人物的样子把它吟诵出来。两个7岁的孩子知道其中的一些古诗,但他们对故事记得不会很清楚,可能更喜欢的是那种氛围。

看完我跟老大有了一场辩论,从我的角度看我是很生气的。因为电影里很多地方都是跟史实不符的,你演的是全国人民,包括小朋友都知道的历史人物,如果是像裴十二那样,历史上确实有这首诗,但没有裴十二这个人,它讲的场景又跟裴十二很吻合,你虚构一下可以;但你像李白是被郭子仪救的,为什么要安到高适身上?高适46岁的时候才出名,跟杜甫和李白就见过两面,史书上都有记载的,为什么要说他们年少时就相识?贺知章是当朝宰相,他怎么可能被那样当众扔出来?

第一次去看的时候,我们旁边坐了一个妈妈和一个孩子,当然这是个案,不代表更多人。妈妈就跟这个孩子说,你看李白这个人多么不靠谱,李白是我的偶像,我真心很爱李白,我听了这话是很不舒服的。如果影视剧有一部分是虚构的,那么应该标注一行字,告诉大家本故事部分为虚构,这样的话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一刷完吕花花和大女儿的辩论:电影有没有贬低李白?

关于《长安三万里》中史实和虚构的关系,娱理工作室之前的推文中曾写过。追光动画的联合创始人于洲后来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称,他们的改编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在依据史实的基础之上,在一些历史的空白处进行合理推断,以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塑造。

当然,后世的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历史人物的真实全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

随着《长安三万里》的持续热映,很多相关育儿分享帖也在网上流传。

例如有一位妈妈求助,“看完电影让孩子说感想,孩子不肯开口怎么办”,还有的家长刚从电影院回来就摁头让孩子开始背48首诗,类似的帖子都遭到网友强烈批评:“这种家长有什么毛病,好像小孩出来玩不配高兴一样”,“这种‘考考你’的口吻太窒息了”,“为什么做什么事都一定要有意义呢?”

粲然和吕花花一致认为,这种试图通过电影来鸡娃的行为“大可不必”。

“我觉得真的不要强迫孩子去背,他最后会很痛苦,可能以后都不想跟你去电影院了。

我女儿背了几百首古诗,我给她讲诗都会把古诗的背景,当时的历史、文化、甚至音乐讲给她听,因为很多诗是有音乐的,琵琶什么的都给它还原出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种已经是很白话的诗词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当时的唐朝历史的话,你背它有什么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发生哪个历史事件前后的?诗是历史和文化的结合,所有诗词都是有‘根’的,没有史的诗就是漂在水面的油花。”吕花花说。

吕花花向我们分享了她带大女儿二刷后给她留的思考题。吕花花认为,只有了解背后的历史,才能真正读懂这些诗。

这也是吕花花对《长安三万里》不满意的另一个原因,她认为一首诗只有按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如实演绎出来,孩子才能感受到古诗的美,如果安到其他场景里念出来就不对了,片中只有《将进酒》那场戏的还原度是最高的。

“我们家三个小孩天天在家唱《Letitgo》,因为它里面有情绪。《长安三万里》不用融入48首古诗,就认认真真像《将进酒》这样拍一遍,所有孩子出来就都会自己念诗。”

粲然也认为《将进酒》这场戏最出彩,“动画本来就是以实代虚,在这个过程当中,主创把想象力、创造力、虚幻感、冲击感做到了极致,放到这场戏时,全场都很嗨。”

粲然倒没太在意历史还原度的问题,但她也同样看重对孩子的兴趣引导。她认为无论是《满江红》还是《长安三万里》,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追溯和重塑,用几首诗歌或一段历史的角度去切入,这已经是一次很好的普及教育。孩子看完电影之后势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也会对诗词、历史文化产生更多兴趣。

“背诗有一种是为了应试,还有一种是,现在的孩子比我们的视野要宽阔得多,他们看到一个美景、听到一首曲子,会下意识地有中国文化式的反应,自然会联想到‘江月何年初照人’、‘海上生明月’这些诗句。在刚性需求下面,它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行为,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语言,我觉得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现在流行的教育方式,家长带孩子去看个电影要背诗,进黄鹤楼要背诗,去岳飞墓要背诗,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当孩子了解了诗歌背后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他自然就会对这个东西产生亲近感,记忆里就会蕴含这些东西。

教育在每个家庭里面是没法去标准化的,但《长安三万里》所引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