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20首送别诗,有些是我们上学时没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对于孟浩然流连于山水之间的生活,李白很是推许,抑且羡慕。

三月是繁花似锦的季节,扬州又是风流繁华之地。“烟花”二字,指的是烟气迷蒙、花团锦簇的春日盛景,烘托出这次送别的浪漫诗意。

此时的李白并无忧思,而是对远方充满向往。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的李白,意气风发,有年轻人特有的刚肠。虽然离开家乡有所不舍,但兴奋更多于留恋。眼前的壮阔奇景,让他兴致勃勃。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千古名句。河道两旁的悬崖峭壁逐渐消失,眼前徐徐展开了一望无际的原野。这种景色的变换,极具流动感。一个“随”字,起到了类似于推移镜头的作用。紧接着,又写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平野”“大荒”这些辽阔的意向,透着一股昂扬豪气,使得全诗的格调开朗豪迈,不掉入普通送别诗一味感伤的俗套。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赠李白

唐代: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南浦别

唐代: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别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离任杭州,与当地百姓依依惜别。这首送别诗,写的是对百姓的不舍和对民生多艰的感慨。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匠心独运,描写的并不是好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在开头就点明了,相送已罢。而后“日暮掩柴扉”,写的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常动作。天黑了,关闭柴门。可是,关门之后呢?漫漫长夜,是否有人相伴?这种怅茫寂寥的心绪,自然而然就散发了出来。

赠别二首

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诗往往悲凉缠绵,可是这首诗的基调却是豁达爽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是朋友情谊,岂是山山水水所能阻隔的?乐观高旷的情怀,使得这两句成为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别薛华

唐代: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代: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代: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别董大二首·其一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