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人遥望天空,看到那么多遥远明亮的星星,于是赋予它们各种想象和传说,产生了星宿崇拜。
其中我们都知道的有青龙、玄武等二十八星宿,有称作北辰和紫微星的北极星,还有神话传说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等。
牛郎织女星到了汉朝的时候,已经不是纯粹的星体了,人们赋予了它美丽的传说,并和七月七日结合起来,形成了七夕节。
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引申出来,七夕节变成了女儿节、乞巧节、晒衣晒书节等。传说中织女是玉帝的第七个女儿,因此又演变出了天仙配等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的是一种对美好婚姻的渴望,他们二人敢于冲破阻挠的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又慢慢演变形成了后来的情人节。
历代的文人墨客,有大量的文章诗词及时记载了七夕节的盛况,汉代的时候最有名的便是”迢迢牵牛星”了。到得唐代,诗歌作品多得就是简直不计其数。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诗人崔颢的一首《七夕》。崔颢在唐朝诗人中,诗歌作品不是很多,比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来,确实稍逊一筹。
但是我们都知道他有一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令高兴而来游览黄鹤楼的李白扫兴而归。
不仅李白被崔颢的诗折服,而且后来的诗评家还拿崔颢这首诗和杜甫的《登高》作比较,南宋的严羽说他的《黄鹤楼》才是唐人律诗之冠。
崔颢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进士,但他宦海浮沉,终身不得志。这首《七夕》是他居住京城长安时所作,诗中记载了长安乞巧节的盛况,同时诗中也寄予了崔颢自己的身世感慨。
《七夕》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诗作一开头就写了京城长安七夕之夜的景色。天空湛蓝,一弯明月高挂在半空,犹如白色的丝帕绸带一般。虽然是月牙儿,但因为碧空如洗,所以也是分外明亮。
在长安城里,从上头的宫廷内外到市井的平民百姓,到处都搭起了彩楼,那些妃嫔媵嫱和家家户户的女儿媳妇们,都在那里乞巧。
她们穿上了靓丽的裙裾,佩戴了晶莹的玉佩,桌子上供奉了新鲜的瓜果,向着月亮,向着牛郎织女星穿针引线,焚香礼拜,祈福许愿。
她们一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七仙女的青睐,传授给她更多更精湛的纺织刺绣的技巧,使自己成为一个才女秀女,将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前程。
二是对天发誓,对月祈祷,对星空许愿,希望自己能够获得美好的爱情和婚姻,找到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一辈子男耕女织,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但是诗的第三四句话锋一转,说这些愿望只不过是女子们自己知道罢了。人间和天上相隔那么遥远,哪个神仙会真的知道女人们这些心愿并赐福给她们呢?
更为特别的是后面四句,诗人由牛郎织女的爱情想起了汉成帝时班姬即班婕妤的故事,他对班婕妤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班婕妤作为汉成帝的妃子,因为赵飞燕姐妹二人的先后得宠,而无辜地遭到汉成帝的冷落,后来竟和被废的皇后一起幽居在长信宫,结果在成帝陵忧郁而亡。
崔颢在诗里说相对唐代宫廷和市井繁华热闹的七夕,汉代的就不一样了。汉代的长信宫七夕之夜阴暗冷静,只有萤火虫在飞来飞去。
三更半夜的时候,班婕妤在长信宫里抬头望月,她想到此时天上的牛郎织女正在相会,虽然是一年才有一次,但那对她班婕妤来说也只是一种奢望。
崔颢本来是在写唐代的七夕,为什么又要去写汉代呢?这就是诗人的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不只是崔颢使用,像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运用得很多。
你看李白的《清平调》,他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沉香亭赏花,却要说”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下子就从唐玄宗扯到汉成帝那儿去了。
杜甫也是,我们读他的《哀江头》,明明是在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曲江的繁华,却一下子写出了”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这昭阳殿就是汉代宫殿名,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的居所。实际上李白也好,杜甫也好,诗中写汉成帝和赵飞燕的事情,都是暗指当时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
崔颢仕途不得志,但对唐玄宗又不能直言,所以在诗歌上只能借汉朝说事。诗里的班婕妤幽居长信宫,七夕之夜对着牛郎织女星叹息,实际上就是崔颢自己遭遇的写照。
崔颢写《黄鹤楼》,借黄鹤的神话一气呵成,表达了自己的游子思乡之情。这首《七夕》也是有深刻寓意的,诗人借唐代七夕节的盛况,借牛郎织女神话,衬托出自己的仕途寂寞。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