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复旦学生建议修改菩萨蛮黄

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主席在途经武汉黄鹤楼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词——《菩萨蛮·黄鹤楼》。整首词的风格苍凉起伏,在毛主席的诗词中极其少见。

虽然这首《菩萨蛮·黄鹤楼》的创作时间比较早,但是正式发表的时间却比较晚。因为直到年的时候,才由《诗刊》将这首词发表出来。

不过在《诗刊》发表《菩萨蛮·黄鹤楼》不久之后,就有三位来自不同地方的读者,分别给毛主席写信,指出这首词中有错误。那么,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菩萨蛮·黄鹤楼》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白话翻译:

穿过广阔无垠的时空,长江的九条支流,源源不断地汇入了汉江。两岸的粤广铁路、平汉铁路连成了一条线,贯通整个南北。

江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武汉三镇。江岸上的龟山和蛇山,就像是一把大锁一样,扼住了长江的咽喉。

传说中的黄鹤,飞到哪里去了呢?如今只剩下一处景点,供人游览。我把杯中的美酒,浇向滔滔的江水。心潮翻腾如江潮,一浪还比一浪高。

《菩萨蛮·黄鹤楼》是毛主席早期的作品,这首词中表达的情绪与毛主席后期的诗词,略有一些不同。因为这首词创作于大革命失败前夕,毛主席当时的心境是起伏苍凉的。

杨开慧在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曾经对毛主席说:这首词的前面几句太伤感了。不过读到最后两句的时候,基调忽然变得十分昂扬,让她的心潮也难以平复。

中国古代的诗人,素来有登楼赋诗的传统。古往今来,黄鹤楼上最出名的题诗,莫过于唐代崔颢所题的七律《黄鹤楼》,就连“诗仙”李白都自叹不如。

只不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表达的是一个仕途失意的才子,迷惘的内心世界。所以整首诗伤感的源头,其实是崔颢的个人遭遇。

但是,毛主席这首《菩萨蛮·黄鹤楼》中的苍凉感,并非是他个人的遭遇,而是源于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担忧。

词中的“茫茫九派”,出于汉代刘向《说苑》中的神话故事。相传,上古时洪水泛滥,禹王治水时为长江凿了九条支流,让长江“九派”,分散进入五湖;最后再经由五湖,汇集到大海。

这里的“九”,不一定是实数。按照汉语传统,三、九经常做虚数,指“多”。“茫茫”又指时空的深远广大,与“九派”合并成为词组,讲的就是亘古不变的天下格局。

词的第二句“沉沉一线穿南北”,讲的是今人修的铁路。毛主席借铁路的纵横贯穿,意喻新时代有了新的政治格局。

词的三、四句,是一个转折,毛主席用烟雨莽苍,比喻大革命失败前夕的政治氛围,以及自己对前途的短暂迷惘。

“龟、蛇”,指的是盘踞在长江岸上的龟山和蛇山,他们是阻挡正义的绊脚石。在毛主席这首词中,“龟、蛇”是以山的形式出现的,说明反动派的力量非常强大。

词下半阕首句“黄鹤知何去”中的“黄鹤”,与崔颢的“黄鹤”都是指个人理想。词上半阕多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作者的迷惘,这里却是明示情况的变化,因为未知革命的下一步将如何前进。

词末尾的两句,在情绪上来了一个大反转,将此前的那种苍凉之感一扫而空。毛主席以杯中酒,洒向奔流不息的江水,意喻坚定革命的决心。

年的春天,毛主席有感而发,创作出了这首词。但是当时毛主席内心的那种迷惘与困惑的心情,并未持续多久。

因为到了年8月,毛主席就在中央紧急会议上面就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观点。随后,毛主席去湖南、江西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

二、读者写信指出错误

纵观毛主席一生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像这首《菩萨蛮·黄鹤楼》一般苍凉起伏的作品,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这首词在毛主席的词作中显得并不那么突出。

因此这首词,直到年才首次由《诗刊》发表。毛主席之所以同意把自己的旧体诗词发表出来,是因为《诗刊》杂志的主编臧克家写信对主席说:

社会上流传着有8首主席的诗词,但是因为手抄传诵,导致字句与原文有出入,所以希望毛主席能正式发表一个定稿。

换句话说,毛主席诗词的发表,本意是想纠正社会上手抄稿中的错误。谁知诗词正式发表后,却有三个人同时写信给毛主席,指出其中一处存在错误。

那么,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呢?其中一个是复旦大学的学生黄任轲,一个是江苏省泰县的某小学校长,还有一个则是福建南平的陈治。

这三人指出的这一处错误,正是出现在前文提到的《菩萨蛮·黄鹤楼》中。原来,这首词原文里面的倒数第二句“把酒酹滔滔”的“酹”是“酎”,这三人都认为有误。

“酎”是指把美酒进行第二次酿造,制成的“醇酒”。现代人大多已经知道,像《水浒传》这类古典小说里面提到的酒,其实主要是“浑酒”。

古人下层人民饮用的,大多是只经过一次酿造工序加工出来的酒。它采用大米、高粱之类的粮食,经过简单发酵制成,含有很多杂质。

把这种酒加以蒸馏,那就成了“重酿酒”。如果再把初酿酒和蒸馏酒进行勾兑、再加工,那就成了“醇酒”,比如日本的清酒就是这类酒。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提到:酎,三重醇酒也。意思就是说,“酎”其实是酒的一个品类。特指经过三重酿造技术加工后得到的美酒,因此它是一个名词。

《菩萨蛮·黄鹤楼》原稿里的“酎”被误当成了动词,所以这三位读者建议改“酎”为“酹”。“酹”是指把酒洒在地上,借以祭祀或立誓,这显然更加符合毛主席这首词的本意。

后来,复旦大学的黄任轲回忆往事时说,当年他凭借对宋词的热爱,能通过直觉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笔误”。但是翻遍《诗刊》和《人民日报》,发现所有文章里面都写的是“酎”。

于是黄任轲大胆猜测,毛主席的手稿可能已经出错了。于是他就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但是他并没想到毛主席会给他回信。

没过多久,中共中央办公室就给黄任轲回了信,信中说:你的来信毛主席已经看过,他说你提的意见是对的。从此以后,这首《菩萨蛮·黄鹤楼》中的“酎”就改成了“酹”。

结语

毛主席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世界上没有哪个创作者能保证自己的创作永不出错,有错就改,实事求是,是毛主席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

因此毛主席在诗词创作生涯中,时常主动向社会各界求教。实际上,通过替毛主席诗词“指误”而成为毛主席“一字之师”的大有人在,比如罗元贞等人就是这样。

所以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复旦大学的黄任轲、福建的陈治和江苏的那位小学校长,也可以算是毛主席的“一字之师”。

在那个年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因为毛主席本人乐于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这一点对于如今的这些创作者来说,依旧非常值得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