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宝明
李白写扬州的诗最少有数十首存世,《扬州历代诗词》一气选了13首,这远不是李白咏扬州诗歌的全部。我来到李白故乡四川江油。太白楼前,这里是李白诗歌的海洋,也是张锦秋设计,即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担纲设计者,她是梁思成的最后一位弟子,而且是女弟子,中科院院士。太白楼与黄鹤楼相类,但诗文表现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不全是黑色的诗碑,如墓地一般,而是有诗廊、诗柱、诗山、诗墙、诗浮雕、诗丹陛、诗人故事。古韵今晖,恰到好处,点到人心。徜徉漫步,我寻找到多首与扬州有关的诗。
李白在扬州秀美清新景写与孟的交谊
李白写扬州当然首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导游说,人们要了解其他城市,必须是通过地理老师讲解,唯有扬州,小孩子的文学启蒙,没有不背诵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想起清.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称为“千古丽句”,有人不以为然,其实李白不过用了七个字,写出扬州的地位影响。扬州——最繁华的地方;三月——最好的季节;烟花——最美的景色,不是一朵花,一树花,一片花,而是春城无处不飞花,鲜花如烟,姹紫嫣红开遍。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孟浩然长他十二岁,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李白在
送孟浩然去扬州,又在扬州写《淮南对雪赠孟浩然》状景抒情,其中“海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两联情景交融,美不可言。
李白还有《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构成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借扬州抒发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
他的诗颂爱情、重友情,《广陵赠别》“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他的豪爽更使大家依依惜别,李白,扬州有多少朋友以结交为幸,又以分别感伤。
李白极写扬州宗教景的阔大雄浑
《秋日登扬州栖灵塔》是其力作: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用的是五古,不是写佛塔的概念,而是从容展开。李白思想受唐代思潮的影响,基本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在出蜀前的青年时代,就已经和道教接近,对佛教也有相当的濡染,该诗虽写佛家的塔,但其中无意出现了不少道家的思想,“元气”,这是道教强调的,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是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的实体。而分空界“万象”,接画梁的“三天”,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其实李白并不拘泥于宗教教义的诠释,仍是重在写景,如七宝楼台,极写宝塔的魁伟绮丽之姿。如果说前两首是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表现扬州大自然的明媚秀丽,该首则以豪放壮浪的风格表现建筑的阔大雄浑。以致后人如白居易、刘禹锡同登该塔时,不再具体描写塔景,而是仅写观感。有人说这是诗人们也有“眼前有景道不出,李白有诗在上头”之叹。
几首都是写景的佳构,人们都说李白是写景的高手,实在冤枉了这位大诗人。时下读书的碎片化,浅尝辄止,包括有些自诩的大家,对李白的诗也是蜻蜓点水,刚来扬州就敢随意臧否,说李白就是吟风弄月而已,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李白盛赞齐浣的水利功绩
他的《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盛赞齐浣的功绩: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
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汉代以前,长江离蜀冈不远。唐三百年间,据文献材料,江岸向南推移了近30里。《读史方舆纪要》说:今仪征东南唐初的扬子镇,距京口江面最宽处有40里,到了唐末,瓜洲成为运河的咽喉,江面逐渐移在瓜洲一线,尚有20里宽,至宋代犹有18里。故知扬子镇到瓜洲一带在唐时已逐步成陆,繁荣为南北交通要道。唐中期,在江中的沙洲完全陆地化的江北运河入口附近,通漕已经不可能,《旧唐书·齐浣传》纪录:齐浣任润州刺史。扬州水利专家先容进言,润州(古镇江)与扬州一江之隔,漕船过江至扬州,要绕江至瓜步沙尾,由仪征运口进出,这样不仅要迂回60里路程,而且船只“多为风涛所损”。
齐浣上疏,唐玄宗准奏,该河长25里,既削减江上漂溢之灾,还节约往途费数十万。《新唐书.齐浣传》:“(润)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繇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复舟。”因此同时于伊娄河口设伊娄埭,建斗门,开纳税收。伊娄河开通后,漕运年总量最高达万石,可见瓜洲船运的繁忙。齐浣引江入河,大大方便了当时的运输状况。
李白是客观的,这位浪漫诗人,以最宏伟的词盛赞该河的创意,赞扬润州刺史齐公,以及这位水利循吏所凿的新河,他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实地考察后的由衷敬佩。正是这样的“截弯取直”又为元代整个大运河的截弯取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运河“万古”长流不绝,是时间上从古到今;丰功伟绩恩泽后人,与“天地”同在,是从空间上从天到地。
有人揣测,齐浣是有才干和权变之人,他受到皇帝武则天、李隆基的器重,也为达官姚崇、宋璟信赖,但为了在地方上做一些事业,不得已“行贿中官”,故而得到高力士的支持,而终为李林甫的遏制未能大用。李白也有梦想,却受制于权贵,李白的诗多少有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所以极力称赞齐浣。这真是肤相之见。
李白的诗中对于地方官吏的治绩每每加以称道,也不外是施行“仁政”的那一套刻板文章。但该诗突破了旧例,赞美工程减少了人民的牺牲,节省了人民的劳役,可以多尽力于农作。
可贵者李白并不是泛泛赞美,不同于《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仅是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冶炼工人的颂歌,展现的是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而该诗却是高屋建瓴,深入其中研究伊娄河的开创意义,不仅注重河道的通行功能,而且一是注重景观生态建设,“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景观得到百姓的厚爱,“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二是显现其军事作用,“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三是盛赞新的科技,“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感谢李白,他以诗笔称赞扬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运河上苦心经营,创造出一整套从埭堰、斗门直至船闸等人工渠化河流的过船技术设施,使运河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畅通。这是世界上最早船闸的雏形,是水利科技的一大进步,比欧洲年荷兰运河出现的覆闸要早余年。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