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员是列车上的特殊工种
他们是旅途中的“百灵鸟”
用甜美、磁性的嗓音
播报乘车信息、叮嘱安全事项
为旅客排解旅途寂寞
……
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
列车广播的设备、内容和风格
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不变的是
广播员用声音温暖旅客的初心
点击视频,看四代广播员背后的故事
↓↓↓
70、80年代:广播节目自导自演
刘燕琼70岁
年开始担任广播员。
70、80年代,我们在列车上一平方米大小的迷你“格子间”播音,有一个裹着红色软布的有线话筒、一台灰白色的唱片广播机和一沓厚厚的唱片。
△刘燕琼工作照
每次出乘,我都会在胸前别上胸章,那是用红呢子布穿金线绣的,上面写着“广播员”三个字,特别神气。
在那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娱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列车广播是旅客在旅途中最重要的消遣方式。如果广播出故障了,旅客一定会很着急地向列车员反映,要求尽快恢复广播。
我们的广播节目全部都是自编自排的,休班时自行收集素材,提前编排节目,在家反复练习,就像一台晚会的导演。
80年代,春晚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旅客特别爱听春晚歌曲,比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十五的月亮》等。大家还喜欢列车上的点歌节目,如果有旅客过生日,我还会通过广播组织大家唱生日歌为他送上祝福。
90年代:苦下功夫炼成百科达人
饶立嘉49岁
年开始担任广播员。
90年代,火车不再烧煤,内燃机车投入使用,列车车厢更新换代。作为列车广播员,我们的工作环境比之前好了许多,有了更宽敞的“单间”,开始使用磁带进行广播。
△饶立嘉工作照
为了制作旅客喜爱的广播节目,我们休班时必须苦下功夫,翻阅大量报纸、书籍,扩充知识储备,把自己变成一本“百科全书”,还要把好内容剪辑下来制作成剪报,如景色介绍、美食推荐、新闻资讯等,用于编排广播节目。
广播员的手抄资料和剪报
↓↓↓
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祖国各地,大家的生活渐渐富裕了,越来越多人在闲暇之时出去旅游。为满足旅客需要,列车每到达一个城市,我们都会结合当地旅游名胜做一些介绍,让更多人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比如列车经过武汉时,我会引导旅客往窗外看,欣赏波澜壮阔的长江和雄奇壮美的黄鹤楼。
00年代:用广播为旅客排忧解难
徐卓辉42岁
年开始担任广播员。
年以后,我们的广播设备逐渐由磁带机变成了CD机,内容较多、时间较长的广播节目实行录播制,由广播员提前在线下录制完成,上车后再按时播放。周杰伦、羽泉、刀郎等歌手演唱的歌曲特别受旅客欢迎。
新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音乐手机、随身听、MP3等电子产品出现在人们生活之中,大家对广播的需求也渐渐降低了。尽管如此,列车广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处理突发情况的时候。
有一次半夜,我已经躺下休息。车上一名旅客突发疾病,接到车长呼叫后,我立刻爬起来通过广播寻找医生,正巧找到了一名去外地出差的医护人员。随后,我和同事赶到现场,协助医生展开救治,最后旅客转危为安。当时,由于跑得太着急,我连鞋子掉了一只都不知道。
点击视频,听徐卓辉广播
↓↓↓
高铁时代:用心用情发出铁路声音
李牧洵27岁
年开始担任广播员。
从年4月开始,在南宁局集团公司担当值乘任务的动车上,所有广播内容都是我录制完成的,包括城市简介、到站信息、安全提示等。
点击视频,听李牧洵播音
↓↓↓
随着高铁时代来临,高铁路网越织越密,动车组列车越开越多,老百姓出行日益便捷。与之伴随的,是互联网时代兴起,智能手机全面普及,旅客的娱乐方式日渐多元化。
如今,除了乘车提示外,列车广播不再是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多是提供“无干扰”的旅途播报服务。动车上也不再专设广播员岗位,动车广播语音统一提前录制,由列车乘务员负责播放。
在城市介绍这个环节,我会查阅这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有针对性地定下播音基调,努力做到声情并茂,让旅客有更好的收听体验,比如大气磅礴的首都北京,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摩登现代的国际都市上海……
列车广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播报,都代表着铁路形象,我必须用心、用情发出每一个铁路声音。
网友留言
↓↓↓
跨越两个世纪
历经岁月洗礼和年代变迁
列车广播的变化
是铁路成长的缩影
也是祖国飞速发展的见证
伴随着熟悉、温暖的列车广播
我们昂首阔步走向小康生活
大家都在看
长见识!“爸爸上厕所走丢”,4岁男孩开启教科书级操作……
动真格!这项整治行动正在全区开展!与你息息相关!
文字
林祥云
视频
程睿哲邓春伟(实习)
通讯员
戴佩芸马琳
编辑
叶知雨
审核
陈敬文
南宁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原标题:《真人现身!全广西最熟悉的陌生人到底是谁?揭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