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送别词中极品,道尽人间万千离恨、凄苦无比
01古人送别的苦与难
多年前的唐宋,因为交通、科技落后,古人们要跨越时空地域,往往走水路跋山涉水,在空阔、渺茫的江水孤舟上,历经数月、数年,这就无形中丰富了很多羁旅或送别诗。
是时空,使得“相见时难”,其实“离别也艰难”。正当在青枫浦、杨柳岸边相送,想起此去“山长水阔”,不由得害怕孤单,于是“持手相看泪眼”,还“无语凝噎”,依依难舍之情,可想而知。若在“落花时节”,“东风无力百花残”,那更是伤感、凄凉。
因为恋人、朋友这一去,可能“有去无还”,想起生平经历点滴,生离死别的感觉,真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挺伤感。
这说的是泣别、哀别,也有阔别、谢别、壮别。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般烟景绚丽;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般潇洒豪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那般豁达飘逸。
读这些送别诗词,诗情画意、意境诗情俱佳,像极了一幅幅人物山水画,传递出的情感略显浅显。要么哀,要么壮,总觉太单一。
02辛弃疾的痛与恨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tíjué,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读到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我瞬间被其复杂、浓烈的情感给电倒了,人微言轻的我说了,你肯定不信。毕竟主观,看前人怎么评价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看,古今无此——笔力。
王国维说:“稼轩《贺新郞》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听,章法绝妙,几于神品。
鄙人因为喜爱,稍微分析下。
.意象:人事物景情理都有,兼具各种表达方式
文章写得好,肯定融合各种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方式的运用是其一。如鲁迅的文章,教科书常这样评价,融抒情、议论、描写于一炉,说的就是文章变幻多姿、异彩纷呈。
在古诗词中,说表达方式不太好。表达方式对应的就是“人事物景情理”这个几个内容要素。
细品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诗词,要么是“人+物+景=情”、要么是“景+人=情”,很少提到“理”,若有“理”,肯定很难“诗情画意”,如带有强烈议论的宋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这种议论性强的诗,里面的景肯定是略有弱化了的。
辛弃疾这一首,就不一样,既有画意诗情、又有离别的悲愤恨之论,“人事物景情理”巧妙融合,带来涩中有苦,苦里有悲有恨,更有愤。
看、听,“绿树中,各种鸟鸣,鹈鴂、鹧鸪和杜鹃声,一个比一个凄切。”这是景,也是物,当然也含情,其中鸟啼声对比就论理;接着用典,马上琵琶——王昭君,长门里——阿娇;看燕燕送归妾——卫庄公之妾;是不是有人、有事?
细读,慢品。你会怀疑辛弃疾这家伙早年爱喝江小白,要不他哪来那么多故事?
辛弃疾,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创新:章法妙诀,写法独特、内容别样
“文贵看山不喜平”这话说得够多了,其实看人也一样,看惯了苗条瓜子脸,突然一个微胖,你会目不转睛、神不守舍,爱极了贵妃姐姐的雍容华贵。
辛弃疾写送别也很有意思,大家不喜欢“平”的,那就来点“曲”吧,弄几个悬念眩晕你。
整首词,写送别弟弟回到主题的,只末尾一句“谁共我,醉明月?”
他大爷,是不是有被骗的赶脚?
按照目前的高考阅卷模式,辛弃疾绝对不及格,会被扣上主题游离、偏题的标签。
辛弃疾这么玩,肯定有他的道理,送别诗词,写来写去就是身边人和景,抒发一点依依难舍之情,这哪里能表达出辛弃疾这个把“栏杆拍遍”的老愤青博大情怀?
他看不惯,不喜欢人间最悲切的鸟啼,说这些啼到嘴烂出血的杜鹃鸟的伤感、悲痛,也比不上“人间的离别”。开首3句即婉曲、转折,直陈人间的离别,这离别他不写真实的“送别”弟弟场景,而是荡开一笔,用典来虚写,侧面渲染、烘托送别的离恨。
上片用美人不遇、美人被弃的场面写离别,悲中有恨;下片用壮士之典,写英雄末路、壮士难酬壮志,恨中有愤。
整首词就在这人间离恨中写悲、写恨,进而抒发愤怒悲痛之情。读来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这些离恨泣别不正像“我送别弟弟的此刻”吗?
虚写亦真,亦真亦幻中,想起此一别,“谁共我、醉明月”,直陈送别弟弟的伤感。
.情感:深沉复杂,有“美人别弃”,亦有“壮志难酬”
很多赏析文章,只点出“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和“壮志难酬”,没分析,更没点明这一切典故与辛弃疾的身世关系。
阅读诗词,最可靠,也最绕不开的是分析意象。辛弃疾此词中的重点“意象”就是典故。
他用典,肯定不是乱用,一定是借古怀念,用古抒情,既含蓄蕴藉,又典雅诗意。
上片典故:“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前面已指出,此处典故涉及3位女性,他们均与皇帝有关,都是属于被皇帝抛弃的人。
如,王昭君,若毛延寿把画画美了,汉元帝帝说不定就那啥,——后悔了。陈阿娇,曾经也是汉武帝身边的得宠人,金屋藏娇的故事你肯定听说?那为什么后来被幽闭长门宫?不管什么理由,王昭君和陈阿娇是被皇帝遗弃、抛弃的,联系辛弃疾的生平,一生力主抗金的他,此刻是不是也被苟且偷安的皇帝抛弃了?
用什么典,心里肯定有事,隐晦曲折表达而已;表面用典,其实辛弃疾是在骂皇帝,茂嘉弟、还有他自己是不是和美人一样——被贬?
上片最后一个典故,因为皇帝丈夫(一说是儿子)死了,被丈夫正妻送别,这种凄哀伤感和被抛弃有啥区别?反正、横竖一个“美人迟暮”、“美人不遇”,大白话就是“美人被弃”,用“美人”来抒发辛弃疾“怀才不遇”之情,而这“怀才不遇”不仅仅指自己,也同情被贬的茂嘉弟,为其悲愤。(注释写得很清楚,送别的茂嘉弟,因事贬官)
若这样说牵强附会,那用“香草美人”比喻象征的“离骚”传统,可是事实吧?
下片典故:“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这些典故,好理解。
“身名裂”“向河梁”指的是悲情英雄李陵诀别苏武,那种英雄末路、被人误解,孤绝不再回头的倔强,实在令人悲恨难当、长叹不已:同人不同命。问人间谁是英雄?是英雄是壮士,为何壮志难酬?人生有多少可惜、可叹,自古皆然,无尽痛楚与遗恨,尽在酒醉中。
写完李陵的悲情,继续铺写“荆轲刺秦”之典,同是登天难事,一个比一个悲痛、愤恨,怒砸在肝上,泪难流,唯有长叹、长啸、长抑郁、长愁闷!
且读“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西风吹,本就冷,而在易水边的这一别,满座都穿了白衣、戴了白帽。我的乖乖,白衣冠,这还用说吗?仿佛壮士已不再,唯有悲伤、痛恨,再愤怒!
这些典,就是自古以来,最惨烈的人间离恨。回应开头,那些啼鸟若懂得这些恨,恐怕他们流的就不是清泪,而是长长久久的啼血了。
最后,点明送别的主题,文章看似没有写送别弟弟场景,但无时无处不在用典故、意象渲染、烘托,以“美人”、“壮士”的“不遇遭弃”和“壮志难酬”来写自己内心的万千离恨,凄苦无比。
若你有点经历,有点故事,读一读,你也会感同身受,人间最深沉的离情别恨,莫过于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实是送别词中极品。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9.36购买已下架喜欢就多读几遍,在这个漫漫长夜,你肯定也是壮志难酬的主。
注:本文属铁无绵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