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舟观课文包诗字字珠玑黄鹤楼依依惜别

文包诗字字珠玑黄鹤楼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与点评

执教:广西柳州市驾鹤路小学李艺

点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崧舟

一、走进黄鹤楼浅识李白送别情

师:孩子们,这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出示:黄鹤楼图片)。咱们一起看一个关于黄鹤楼的小短片(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看了这个视频,你觉得黄鹤楼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黄鹤楼非常著名。

生:是个非常有历史的地方。

生:是一个仙人升天的地方。

师:这座楼有动人的故事,有美好的传说。唐代有一位诗人,他对黄鹤楼情有独钟,每次上黄鹤楼都要写诗。初夏时节,他最后一次登上黄鹤楼,写下了:

生:(齐读)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师: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他第二次登上了黄鹤楼,留下了:

生:(齐读)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师:即使离开了黄鹤楼,他依然忘不掉的是:

生:(齐读)惜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师:这些诗都和送别有关,这个诗人就是——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一生写了十多首与这座名楼有关的诗篇,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他第一次登上黄鹤楼写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和这首诗有关的课文。

二、检查预习诵读送别诗

生:(齐读)《黄鹤楼送别》

师:这一篇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住大家。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词语)

师:字词读好了,那文中的这一首诗能读好吗?谁来?

生:(指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字正腔圆,真好!现代人我们是这样读古诗的,古人用的是吟诵。我们来看一个微视频,学一学。

生:(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可以小声地跟着一起读。

生:(全班小声跟读)

师: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一个人可能有些害羞,咱们全班一起来试一试,准备好。

生:(全班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用上了平长仄短,韵字长,我们读诗是不是就有古人读诗的韵味了?相信你们课后多加练习,一定能越读越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文包诗。诗文对照是学习文包诗主要的方法。(出示板书:诗文对照)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走进李白,走进他的送别诗。

三、对照诗文题目初读送别事

师:咱们先来对照题目。诗题比文题多了什么?

生:多了人物和地点。

师:如果多了人物和地点,谁能告诉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不能根据课题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广陵是哪?

生:广陵是扬州。

师:再说。

生: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这不仅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还是这一首诗的大概意思。那别的送别诗呢?这是一些送别名诗,看了题目有什么发现?

生:读题目就能了解诗的大概意思

生:都有“送”这个字。

师:讲了主要事件。有补充吗?

生:都有人物和目的地。

师:没错,一般的送别诗的题目都会出现人物、地点、目的地等一个或几个重要的信息,可以说读懂题目是走近送别诗的第一步。(出示板书:读题目)题目读懂了,那诗句的意思呢?请同学快读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与诗意对应的句子。好,开始。

师:咱们来玩一个朗读的小游戏。女生读诗句,男生读与诗意对应的句子,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女生读。

生:(女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男生齐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生:(女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男生齐读)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如果老师把这些句子连在一起,其实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瞧!诗意就藏在课文中。

四、聚焦诗文不同细品送别情

师:除了对照题目和诗句我们还利用了这张表格对诗文进行了深入的对照。请同学们把预习卡拿出来。谁来说说诗文的相同点?

生:诗文的相同点共有三点:第一点,人物地点事件是相同的,第二点有相同的情感,都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三都有景物描写。

师:相同点很容易找到。诗文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古诗没有细节描写,课文有细节描写。

师:最大的不同一眼就看到了,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二、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个细节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

生:我从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中的“仰望”和“远眺”两个动作描写中读出了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都非常不舍得别人。

生:我从“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李白对孟浩然很欣赏。

生:我读出了李白不想让孟浩然离开他。

师:注意到李白对孟浩然说的话里有几个“您”啊?

生:六个。

师:从这六个“您”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李白很尊敬孟浩然。

师:这发自内心的尊敬你能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从孟浩然说的“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从这里我读出,虽然他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他们的友谊很深厚,彼此不会忘记对方。

生:他俩的友谊就像长江的波涛永世都不会断裂,我读出了他们的友谊非常的深厚。

师:在孟浩然的心中,李白就是他的?

生:知己。

师:那在李白的心中,孟浩然也是他的?

生:知己。

师:什么叫知己?

生:就是彼此知心交心,然后心里有什么困难都会说出来。

师:从这个知己,你就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他们的友谊十分深厚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似乎看到了(配乐)

生:(齐读)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配乐)

生:(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读着读着,我们似乎听到了李白对孟浩然说?

生:(指名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耳畔仿佛回荡着孟浩然的话别声。

生:(指名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此情此景,千言万语,李白化作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古诗啊,就是给人无限的遐想,一个个美好的画面变成文字慢慢地流淌。穿越千年,不变的就是那至真的情。这一对照你们感受到了,真好。除了大大的不同,谁注意到了关于称呼的小小的不同?

生:古诗中对孟浩然的称呼是“故人”。课文中对孟浩然的称呼有很多,比如“大诗人、孟夫子、兄长、老师、友人”。

师:这小小的不同都能找到很会学习。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故人就是老朋友的意思。

师:老朋友包含着怎样的情?请同学们借助课外的资料谈一谈。

生:包含着亲情。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他同兄长般关心爱护李白,为了让李白的前途有更好的发展,孟浩然向当时襄阳的刺史韩朝宗举荐李白。

师:孟浩然如兄长关心弟弟李白,这正是浓浓的亲情。

生:还包含着友情。我是从第一次见面在公元七百三十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下相会。第三次见面已是十年后,虽然一生只见三次,但二人友情经历了二十年,从未改变。

师:深深的友情!这种友情永生不忘。还有吗?

生:我从一次李白把新作《江夏行》拿给孟浩然看了,两人便就乐府歌行这种形式畅谈了一番。孟浩然还给李白很多次的指导,可以说李白受孟浩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从这里读出了它的师生情。

师:这所有的亲情、师生情、友情,还有对孟浩然的敬佩之情,都融在了“故人”一词里。孩子们,你们看,我们对照人物的称呼,借助课外资料,我们感受到了,走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了这首诗表达的深刻的情感。所以同学们,今后我们读送别诗,你们还可以上网——查人物。(出示板书)李白和孟浩然两个相差十二岁,忘年之交,这种情谊何等之深。还有不同吗?

生:它们的景物描写也不同,虽然它们都有景物描写,但是它们诗中的景物描写没有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多。

师:非常好!相同之处也有不同。这个发现非常有价值,咱们一起来聚焦景物描写。这边是诗中景,这边是文中景。(出示PPT)孩子们注意看,诗和文都谈到了同一处景,但又略有不同。找一找哪一处景?

生:古诗中写的是烟花三月,而文中写的是长江和烟雾迷蒙,它的更加具体。

师:烟花三月的意思其实就是指繁花似锦,烟雾迷蒙。。

生:白帆和孤帆都是船帆,但不一样。

生:孤帆是只有一只小船。可是白帆呢,可能有好几只,只是那个船是白色的。

师:一个讲颜色,一个讲数量。长江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道,再说烟花三月,最美的季节,扬州繁花似锦前往的人一定很多!长江怎么可能上只有孤帆一片呢?难道是李白写错了吧!

生:不是李白写错了,是因为那艘孤帆是他朋友孟浩然坐着的,所以在他眼中只有那么一艘小船。

师:不写眼中景,只写心中景。这个“孤”字用得好!

生:李白内心很孤独,因为他最好的朋友走了。

生:李白还很舍不得孟浩然离开自己。

师:一个“孤”同学们走近了李白,读出他内心的伤感与孤独。把“千帆尽发”写成“孤帆一片”,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

师:故意夸大或者故意夸小,其实都是夸张。你们知道吗?在李白的诗里面,他常用夸张,送别诗也是如此。(PPT出示诗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数量的夸张。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师:这是时间的夸张。

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师:这是形状的夸张,对照景物细微的差别,从李白大胆的夸张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用词的精妙,真是一字值千金啊!所以今后我们读送别诗的时候还可以?

生:品景物(出示板书)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李白的送别诗里常会出现什么景呢?我们来读一读。老师读诗句的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送君灞陵亭。

生:灞水流浩浩。

师:山随平野尽。

生:江入大荒流。

师:李白的送别诗里常常出现什么景?一起说。

生:水。

师:什么水呀?

生:江水。

生:湖水还有海水

师:大江、大湖、大海,都是大水。(板书:大水)为什么李白喜欢写大水呢?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长江边。朋友远去,凝望滚滚长江水,往事历历在目,李白想起了他和孟浩然曾经一起干什么?

生:一起喝酒。

生:一起作诗。

生:一起聊天。

生:一起下棋。

师:这么多的一起,可是如今他的朋友已经远去。孩子们,你们说,他的内心一定怎样?

生:孤独。

生:寂寞。

生:伤心。

生:孤单。

生:他很舍不得自己的朋友走。

师:他心中有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舍得呀!(板书:不舍)朋友离开自然是不舍,很多的送别诗基本都有这样的情感,但是李白和一般的诗人可不一样。

师:去过扬州吗?那我们一起走进烟花三月的扬州

生:(观看介绍扬州的小短片)

师:除了不舍,如果你是李白,知道最好的朋友孟浩然要去这么好的地方,你觉得他的心里面还会有别的什么情感?

生:我觉得李白会为孟浩然感到高兴。

师:高兴(板书:高兴)

生:他自己本来是挺孤独的,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朋友要去这么好的地方,心里会有一点安慰。

生:会羡慕他。

师:朋友远去对朋友的不舍、祝福、向往、千言万语,此时此刻他只能对眼前的什么诉说?

生:这一江的春水。

师:长江的水这么长,李白祝福他们的友情如长江的水一样?

生:永世不绝。

师:(板书:永世不绝)长江的水这么深,代表他们的友情怎么样?

生:情深意重

师:(板书:情深意重)长江的水滚滚向东流就如同他对孟浩然的情是那么的强烈和炽热。(板书:强烈炽热)此时此刻水还是普通的水吗?

生:不是。

师:它代表着李白和孟浩然的情谊

生:永世不绝。

师:它代表着他们的友情

生:情深意重。

师:代表着他们的情感是如此的?

生:强烈炽热。

师:李白的送别诗和传统的送别诗不一样,哀而不伤。在不舍中流露出?

生:高兴、向往和祝福。

师:这就是李白的豪迈大气。难怪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李白。(出示PPT)

生:(齐读)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师:这就是诗仙李白,这就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千年,走进李白,走进他的送别诗,我们知道通过诗文对照,读送别诗我们可以?

生:读题目、品景物、查人物。

师:其实啊在这一篇文包诗里面还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希望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诗意,合理想象,还原场景,也试着写一篇文包诗。好,那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文包诗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但属于苏教版特创的一种教材类型,我觉得很值得研究。为什么要有文包诗?文包诗究竟应该怎么上?

在讨论李艺这堂课之前,我们需要对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教材类型形成几点共识。否则,我们的讨论可能就不在同一个平台上。之所以会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说理不在同一个平台上。

那么,对文包诗的教学我们需要形成哪些共识呢?第一,文包诗有文也有诗,但“文”是用来包“诗”的,因此,最终的落点应该在所包的“诗”上。创作文包诗,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因此文要为诗服务。第二,文能对诗的理解发挥多大作用,一方面要看文本身,比如它的叙事结构、文字风格等;另一方面要看老师对“文”的创造性加工、创新性转化。“文”用得好,对“诗”的理解既可以是雪中送炭,也可以是锦上添花;“文”用得不好,对“诗”的理解就可能变成一种干扰、一种伤害。

从文包诗的角度看,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给我留下两点非常深的印象:

一、恰到好处地使用“文包诗”教学的共性化策略

1.明确“诗文对照、化文入诗”为本课的学习方法。文包诗的正式学习是从教学的第三环节开始的。我们注意到教师的指导语是这样的:

这是一篇文包诗。诗文对照是学习文包诗主要的方法。(出示板书:诗文对照)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走进李白,走进他的送别诗。

这虽然不能称之为文体自觉,因为文包诗不属于某种文体。但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课类自觉。因为文包诗属于特殊的课文类型,有着特殊的写作结构,承载着特殊的教学目标。对此,李艺的认识非常清晰、非常明确。所以,学习一开始,教师就明确了主要学法。纵观整堂课,我们也能发现,李艺将重点定位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学习上。而“文”的学习则紧紧围绕诗的理解,为诗的解读提供支持。

在这里,基于情境还原的“文”和最后呈现的“诗”,既不是双线齐头的并列关系,更不是以“文”为本的从属关系。“诗”是核心、是灵魂,“文”围绕着诗、服从着诗。李艺的课,就是这样一层一层设计和实施的。

2.将“诗文对照、化文入诗”的策略贯穿始终。因为有着明晰的“课类”意识,因此,本课的基本策略,就是“诗文对照、化文入诗”,这一策略的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是在整体感知上落实“诗文对照、化文入诗”。通过预习卡的再利用,从整体上把握诗与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其次,是在局部分析上推进“诗文对照、化文入诗”。通过发现诗与文的不同点,深入挖掘文中的各种细节描写,帮助学生充实和深化对诗的重点意象、整体意境的解读。

最后,在整体回归上提升“诗文对照、化文入诗”。这主要体现在送别诗的读法总结上:读题目、品景物、查人物。通过学法提炼,使学生明了,题目、景物、人物是诗文对照的主要内容,也是化文入诗的基本路径。

3.动态生成“诗文对照、化文入诗”的学法过程。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根据预习单,让学生进行充分前置学习。课堂上老师把前置性学习转化成教学内容,打通了前置学习与课中学习。在此基础上,再进入到局部,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