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时而觉得悲喜交加、时而又感到快乐无价。人生也如一次长途跋涉,沿途偶尔风景迷人,但多数时刻都是危机重重。
一草一木皆佛性,一山一水显禅意,禅就深藏在袅袅香火和悠悠钟声里,也暗喻于荷韵茶香与空山鸟语中。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若是没有感悟,纵然身处禅境之中,也不懂随性自然、缘生缘灭。相反,即使不在禅门,只要清净恬静,也能感受到禅境的乐趣。下面介绍的是高僧醉乘白鹤,这首禅诗虚实难辨,却充满了禅趣。
无题
元代:中峰明本
醉乘白鹤登银阙,梦跨青鸾入绛宫。
酒醒眼开俱不见,一川桃李自东风。
明本,元朝僧人,俗姓孙,号中峰,法号智觉,曾是西天目山住持。他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他在24岁时来到天目山,并受道于禅寺,白天辛苦劳作,夜晚却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
诗的大意是:诗人在醉乡里乘着白鹤,翩翩地登上银白色的楼台。他又在幻梦中骑着青鸾,轻轻地飞进深红色的仙宫。酒醒后睁开眼睛,忽然什么都不见了,只有那满川桃李依旧冰浴东风、璀璨盛开。
传说五通仙人曾问世尊,“如来有六通,我只有五通,还有一通是什么情景?”世尊回答,“那一通你问我?”佛家不讲那一通是什么,反以问为答,巧妙地予以不答之答。
世尊就窝打劫,顺水推船。仙人善问,世尊善答,可谓空前绝后。明本的这首诗对醉中梦游仙境、一觉醒来化为乌有的过程进行了描写,以此比喻“那一通”实际上只是虚幻,并不存在。
前两句引用传说,“醉乘白鹤登银阙,梦跨青鸾入绛宫。”大师在醉梦中,仿佛骑着仙鹤、青鸾登上了仙境。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也不见红楼酒肆等热闹场所,只有宛如天籁的梵音,以及远离尘嚣的秘境。
银阙和绛宫,都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乘白鹤、青鸾,也是仙人之举止。白鹤经常作为仙人的座驾,青鸾也是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诗人虽然没有描述仙境的神奇景象,但这几个意象,已经让读者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崔颢《黄鹤楼》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李白《古风》中的“驾鸿凌紫冥”,描写的都是这种情景。但这种情景是酒醉后幻化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因而后两句表达出自己的感悟,“酒醒眼开俱不见,一川桃李自东风。”大师睁开眼睛,仙境不见了,只有满川盛开的桃李,在迎着温暖的东风。
“俱不见”三字,表达出一种惊诧和失望的情感;而一个“自”字,又传达出诗人看见幻境消失,眼前的桃李悠然绽放,也感悟到人生要懂得取舍,更要知道释怀。
这首禅诗显得朦胧缥缈,作者先写幻觉,再写风景,虚实难辨、万物一体,正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令人想到白居易的名句,“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真是来如春梦、去似朝云。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升入仙境的奇景,又忽然回到现实之中,面对着桃李烂漫的美景。前后起伏变化,富有情趣。“一川桃李自东风”,洒脱自然,形象地描画出桃李东风那自具神韵的意境。而读者既能感受到一种禅趣,也能领悟到生活中要脚踏实地,更需任运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