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住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忽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竟是家乡口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道: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这样简单的情节,在诗人崔颢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
崔颢(约—)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的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仅凭一首《黄鹤楼》成就一世诗名。今天,我们欣赏的是崔颢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所作的一首小诗,真正体会诗歌来源于生活。
佳作欣赏:
《长干曲》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赏析: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把女子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
这首诗抓住了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栩栩如生。她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像独幕剧,题材是那么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么不平凡。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其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使诗饶有情趣。一句“妾住在横塘”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和居处。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偶遇,这里没有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却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诗人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回答就自报家门的处理方式,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觉得“或恐是同乡”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话语吗?这里诗人的“不写之写”余味无穷。
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女主角外露的音容笑貌,而且深挖她的个性和内心。这首诗还表现了小姑娘的境遇和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想问,就可见她是背井离乡,孤零无伴,没有可共语之人,因此,听到乡音,就把他乡当故乡,喜出望外。
感悟:
一、诗歌来源于生活
诗歌是一门高贵的艺术,但绝不是空中楼阁,高高在上。它来源于生活,繁衍于生活。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创造了诗歌。表现生活的诗歌才有活力,才能打动人心。
二、撷取细节描写
一首诗能清清楚楚表达一个意思就够,就像这首诗,通过问话表现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抓住一个细节,一个点就够。
细节描写是写作的关键。《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深入人心,李逵打虎却少有人谈,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三、语言通俗易懂
诗歌是给广大的老百姓看的,不要高深莫测,晦涩难懂。
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流传千古,纵然情感扣人心弦,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也是一个原因。崔颢这首诗通俗易懂地表现生活场景,也是本诗的一个亮点。
徜徉古诗词,领略更多的人生智慧,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