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我就非常向往去桂林看看,还想去杭州看看。
不为什么,只是在书本上看到及在大人们口中经常听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话。
耳濡目染之下,自是油然而生向往之心。那里到底是一个什么神奇的地方呢,使大人们说起来就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书中也说得那么美好,图片也那么漂亮。于是,心里暗暗说道:长大后,一定要去看看。当然,桂林和杭州并不知道有一个小小少年,已经在心里成为了它们的粉丝,以后注定会成为它们的客户。也许,它们并不在乎你来还是不来,它们就在那里,千百年来,从不缺少粉丝,一直在增加,从来没有减少。
奥秘何在?
不要说是风景好,山是奇峰,水有灵气什么的就能成名。天下好山好水多得是——井冈山的风景也很好,但是一直到年以后才逐渐成为旅游胜地的。
天下楼阁何其多,但大名鼎鼎的只有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寥寥几座楼而已。有很多的楼阁,在建筑气象上,一点也不比三大名楼差,但就是不能出名,这是为什么?
天下西湖也不少,据说有三十六处之多,为什么只有杭州西湖成就大名,历朝历代,粉丝无数。连外国人都为之迷恋。晚清时,英国人赫德在杭州呆了很多年,他曾常用白居易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表达自己喜欢杭州、喜欢中国的心情。而其他西湖却少人问津。其中还有欧阳修力推的颍州西湖(他为之写了十几首诗)也是不成气候。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广告!因为传播!上述种种,都是广告的力量、传播的力量。
“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就是两句完美的广告口号。虽然不知道是谁创作出来的,但完全符合现代广告语创作法则。
广告语创作黄金法则:不是陈述句就是行动句!!!
广告创作第一铁律:广告必须是口语,因为传播是一种口语现象。
用这两个原理,我们来分析桂林和杭州的广告语,是不是完全符合这两个原理!
“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陈述句,也是口语。
人人都听得明白(注意,是听得明白,广告是传播现象,所谓传播,就是口耳相传,出自我口,入得你耳。)懂得意思,不会传着传着就变味了(有个传话游戏可以证明:第一个人说捡到一只狗,第二人就传成见到一群猴,最后传成女朋友是怪兽。)传千万人它也不会传错、传千万年它同样不会传错。它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我们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好。只是静静地陈述一个事实,没有花里胡哨的艺术句、唯美句等自嗨句。
古代并没有广告行业,这些脍炙人口的广告口号是谁创作出来的,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秘密是诗人!
中国是个诗词大国,历代无数的诗人做了无数的诗词,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年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诗人自然是见景生情、睹物感怀,有了情怀就要创作诗词,诗言志嘛。所以,在无意中就为很多地方、许多东西做了广告,创作了广告口号——要是留到现在还有版权的话,估计诗人的后代个个都是大富豪了。
滕王阁出名是因为唐朝天才诗人王勃创作的《滕王阁序》,这一名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诗,使滕王阁名扬千古,引无数粉丝竞折腰。
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历代仁人志士均以岳阳楼为精神依归之地,在此抒发报国之情,平生抱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使黄鹤楼成为千年不减颜色的网红。
上面的诗句都是陈述句和行动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你心中记得这句诗,每年到了三月的时候,你就会思量着该下扬州玩玩了啊,下扬州下扬州,就是在促使你采取行动,这是典型的行动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行动句,你想看的远些吗?请更上一层楼!在现实生活、工作中,你遇到瓶颈了,有困难了,就会促使自己采取行动“更上一层楼”,也许问题就解决了呢!
“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不是一句卖酒的好广告口号啊,完全在促使你行动——兄弟,多喝一杯嘛,马上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啊。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岂不是企业重视人才、渴望人才的最好广告口号。也是行动句——请人才不要顾虑,放心大胆的来我公司,我们公司用人是不拘一格的。不看学历、不看颜值,只要有能力,就给你发挥的舞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的这首《相思》不仅仅是为红豆创作了一句非常牛的广告口号,还为红豆塑造了一个新的价值——相思,使一颗普普通通的红豆有了新的功能——定情功能,让天下无数的相思男女有了一种可以寄托情思的象征物。
所以,大诗人个个都是广告大师、营销大师!
今天的广告营销人,想创作出一流的、可以快速助销的广告语,请先向那些大诗人好好学习吧。
今天老左先生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将再有新的营销方法和商业模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