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五一小长假”,在景区看到各处的涂划、涂鸦,比如:“XX到此一游”、“山西XXX”、“XX,我爱你”等等话语,不禁有想表达一下的冲动,心想:写字这么丑,还敢往石头上刻!
五一小长假(名胜古迹-人满为患)近年来,人们外出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国外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各种“不文明”现象,也通过互联网,得到了快速的传播。
“到此一游”现象正在消耗着更多的文物“素质低”拷问着全民灵魂
随意扔垃圾,攀爬雕塑古迹,信手涂鸦涂画…等等行为,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引来网上的一波又一波讨论。有谩骂“素质低下”的,有“强烈谴责”的,有“必须道歉”的,各种声音铺天盖地,一旦被“曝光”,被定义为“不文明行为”,当事人往往招架不住,不是疯就是癫……
长城的石墙上,乱刻乱画“到此一游”当然,“到此一游”现象,不仅在中国,外国也是非常普遍的。
只是,有时候它是那么的不合时宜,让人感到羞愧。比如,埃及年神庙浮雕上写着“丁锦昊到此一游”,这让很多中国游客感“无地自容”,后经报道,网友人肉出刻字者为南京一学生,其父母最终出面道歉,据说这个学生为这事哭了一夜。
埃及年神庙浮雕现“到此一游”“到此一游”缘由几何?
关于文字由来,据可考究资料显示,“到此一游”最早出现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大部分人更多是在电视剧《西游记》看过,应该也是印象非常深刻。
大概讲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一个跟斗没有翻出如来手掌,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故事。其中,孙悟空在石柱上(如来手指)刻字“到此一游”的行为,以表留念之意,从而为大众熟知、被纷纷模仿。
孙悟空书“到此一游”而“到此一游”这种现象,并非《西游记》这部小说出现后才有。其实,古已有之。
古人在游历时,就特别注重在风景名胜留下一点痕迹,或诗词或思想或抱负等,希望通过金石文字与无情的时间相抗衡。
泰山石刻景观蔚为壮丽古人今人都“留名”,差距究竟在哪里?
从客观角度来讲,“到此一游”现象,其目的都是为了“留印记”,为了“有感而发”。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旅游现象了。
只是,如果把古人和今人,关于涂画、题词拿出来对比,我们总是觉得古人留给我们的是“宝藏”,而现代人留下的更多是“破坏”,是“垃圾”。这究竟是为何?
往往名人造就景区,而非景区造就名人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历山水、遍访古迹,以便增长见识,亦或取得创作灵感…他们所到之处,有感而发,或为文,或为诗,或为画,流传开来,便能为所到之处,增光添彩。
黄鹤楼,因崔颢《黄鹤楼》而扬名中外因此,古往今来,更多景区因名人而闻名,因名人而为后人所追慕!他们的文章,诗词,书画,来源于山水,又高出于山水,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思考或者美的享受,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古来“题词”有人请,今人“刻字”自己来石刻或题词文化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并非个人随意行为。即使是大文豪、大艺术家,面对题词,也是非常谨慎的。作品或文字一旦被“刻”下,他们需经得起世世代代人的品评,否则,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人生败笔。
此外,古人题词一般都是有人邀请的,而且不会创作者本人去刻,是有专门的人员去描摹、篆刻的。如《题西林壁》,《黄鹤楼》等,都是他人或者后人刻上去的。
王勃受邀创作《滕王阁序》反观今人,更多是自己随手“刻画”。殊不知,个人的浅薄,只会受到大众铺天盖地批评。
古人刻完是风景,今人划了煞风景古人要把作品刻到石头上或者庭院柱子上,也是需要审慎思考的。它需要考量与大自然是否相得益彰,是否能融为一体,是否能增光增彩等等。
我们为什么愿意与景区或名胜古迹的作品合影?那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反复欣赏。
碑刻前游客争相拍照留念今人喜欢在景区的各种地方刻画,而这种刻画,谈不上任何的艺术创作,遑论为景区增色、添彩呢?
所以,作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人,在每次想涂画的时候,多方位思考一下,我们的随手刻画,是否会成为一种破坏,会被他人耻笑。
随意刻画,很可能被“口诛笔伐”游历四方,方能修得正果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游历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不断追求物质上的丰富、精神上富足。而旅游,不失为增长见识、开拓眼界的好途径。
旅游,其实,用“游历”、“游学”去表达它的真正内涵更为合适。只“游”不“历练”,只“游”不“学”,回家只有短暂美好的回忆,剩下的就只有疲惫了。
当自己境界和思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出去游玩,想要与古人“比拼”,想要“留名”,想要“立万”,不妨换一种方式,比如:把手机充满电,多拍照,多合影,而不是到处“到此一游”。
相信,在你游历完四方时,你终会修成正果!你也可以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