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来之笔妙绝古今李白静夜思审美谈

神来之笔妙绝古今

——李白《静夜思》审美谈

文/王昌元编辑/磐石

李白的《静夜思》,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资料显示,中国文学界公认的历史上最高水平的40首诗词,此诗位列榜首。然而,争论也不少,有从版本上说原作不是现今传存的版本;有从字词上作不同解读的。诗体既不是古风,没有古味,更不是近体诗,不合格律,还有“明月”、“头”字复用,语言直白。从意境上看,曾有人批评此诗:“举头”、“低头”的动作连续出现,破坏了全诗静谧的氛围。甚至有人说前两句,不合逻辑,既然看到是月光,为何又疑是霜?等等。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如果,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在今人大力推崇近体诗严守格律的形势下,绝对会被某些食古不化的人以严重出律和语言直白视为“打油诗”而弃之。

笔者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按上述种种异议,此诗为何能承传到现在?还上了联合国诗歌节发行的邮票!

要回答此问题,先看看古人的一些说法,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还有诗评家认为,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故群服其神妙。

这“群服其神妙”五字,真说到位了。

一、任何优秀作品之所以得到承传,都与读者相关。由作者到作品,由作品到读者,三者是双向反馈。莫砺锋教授在《百家讲坛》说到此诗:“现在选取的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朋月,低头思故乡。

历来争论集中在“床”字上,有指窗、井栏、胡床(马扎)等等说法。床,在古代,即是两用“坐卧”之具,今人作“卧具”更是无疑。为什么有人抓住“床”字不放?认为“床”作卧具,就不能见月,乃古代居室所限。此说法,显然不知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写意的。诗人写作不是纯客观的摹写,可以超然于物外,放飞想象。正如国画,可取多视角,与西方写实取焦点不同。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月光,既可说是实景,从屋顶漏下的一束月光,或是诗人事后的想象。如果把“床”不作卧具解读,而视其它之物,都是读者不能接受的。如果说“床”是“马扎”(坐具),请问,明明是寒冬之夜,难道是诗人旅居在外,喝多了,特地搬上一个“马扎”坐到露天去散发热量?

二、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基本常识。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文学作品不只是对存在的纯客观摹写,而是融进了作家主体的审美表现。培根著名公式:“艺术=人×自然”,说明“艺术的对象是现实的图画……同时,这现实又是由人的理智安排的。”这理智的安排即作家的审美表现。明乎此,我们将《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放进整首诗的形象思维体系看,就不难发现:此景此情是诗人受寒醒后的恍惚感受,是诗人审美感知的形象表现。在深冬凄冷的夜里,诗人将“月光”,“疑是地上霜”,本是很自然的事。即便李白原作是“看月光”,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有何逻辑问题?

三、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应遵循:重神轻形,意在象外、“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的审美原则。所有的中国艺术,书法、音乐、戏曲、诗词,都是写意的。李白《静夜思》所营造的境界,是由卧床到看月光而疑是霜,再由疑霜而望月思乡,由这些意象建构出望月思乡的意境,这正是千百年来代代人的思乡情结的形象化,故能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李白的望月思乡,可以说与杜甫的《月夜》所表现的内容“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相比较,杜甫的诗写得具体生动,李白的诗显得十分空灵。

至于“举头”和“低头”的连续动作,那是诗人的想象在时空中飞越的艺术表现,是一种情感转化过程,不能当作真实的动作。比如,我们在吟诵这两句时,其间必须有所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不成诗。假如吟诵时,真做出“举头”和“低头”的动作,那正如苏东坡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我们欣赏李白的《静夜思》,只能求其“神似”。举头望月是思乡,低头亦是思乡。由此可见李白思乡之情缠绵不断,虽脱口而出,却是回环往复之叹。关于字词复用的问题,在律、绝中确属大忌。然而此诗中的复用,正是其特点之所在。请看:“明月”二字是在一、三句中,是交错关系;“头”字却在上、下句中,是对应关系。两者符合均衡与对称的审美原则,正是有此重复,才形成回环往复的神韵美。假若崔颢《黄鹤楼》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没有字词的复用,可以说其韵味大减。读李白《静夜思》不觉有字词复用之感,反觉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诗人脱口而出,实乃“神来之笔”。正如明人胡应麟所称赞的:“妙绝古今”!

笔者从有关资料看到,有今人认为李白的《静夜思》不合律,于是帮李白改诗,咏成近体诗如下:

床前皓月光,疑是夜来霜。

仰首询天兔,嫦娥也恋乡。

有句俗话,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把上、下两诗比一比,看谁写的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音节浏亮,又不拗口,且语言通俗,气韵流畅,而内容接地气,最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只要我们反复吟诵,便会自然得到答案。

通过以上分析和认识,可得出如下结论:李白的《静夜思》,具有以下四美:一、含蕴浓厚的思乡情结,富于情感美。二、诗人见月思乡,脱口而出,极富神韵,具有空灵美。三、用词浅显,精练而含蓄的语言美。四、意象自成体系,一气呵成,回环往复的气韵美。

笔者认为,我们读李白的《静夜思》,是否应反思:当下,有无过分追求格律诗,轻古风、竹枝歌谣等诗体之偏向。我们学习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作品,是否应当把诗写得更能激发人民大众情感共鸣并为人们所喜闻乐道,广为传诵,而不是为平仄和押韵,把诗弄得佶屈聱牙,深奥难懂,孤芳自赏,远离群众!为此,笔者有则诗话:

花花草草入诗多,这个吟来那个磋。

咏得山河千万首,何如茅屋破风歌。

以上看法,不当之处,恳求方家指教!

张发安(秋叶红也)男年生,巴中市人,居重庆。重庆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论坛》纵议员、《中国诗词》微刊顾问、《重庆诗词学会》等多个诗社会员。曾在《名作欣赏》、《写作》、《中国诗词》、《美育》等杂志发表诗鉴赏和创作论文多篇,著有《秋叶集》。有多首诗在报刊征文和诗赛活动中获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3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