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末策划师
躲在销品茂和群星城的背后,一条宽达四车道、却匪夷所思没有路灯的背街,名叫“宏茂巷”。
这家名叫味华香的店,夜里去很好找:它是红彤彤的,在这条黑漆漆的街上像个香火旺盛的小土庙;它家门口的车子夜里停了几层,在马路上“鼓”出来一个包。
天冷了,冒摆台,人咧?隔着玻璃厚厚一层雾气,看不清。
缩着手推开门,什么场面?
红联喜庆,澡堂般氤氲缭绕、热气腾腾的内堂,邓丽君用闽南语深情唱着《卖肉粽》,男人们桌子挨桌子,喜笑颜开地黑荞碰劲酒,孕妈妈在给老大喂肉丸子,八十多岁银发婆婆在埋头吃牛……里头包间还传出了划拳的痛快呼喝。
环视一圈,我的视线被雾气模糊了,啊,这是武汉人久违吃年饭般的热闹啊!
不足两百平米的小店,像玩拼图游戏一样,在走道和种种空白处加“塞”了N张小桌子。
老板的茶台、收银台、厨房门口、冷柜旁边……只要新开辟出可怜的一小处空地,架上一个歪不倒的简易小木桌,食客们立刻欢呼着扑过去架起了热锅子,可以拍一集《吃货满屋》。
我看了一眼忙碌的透明厨房,心说,我要不要申请进去吃?
等了半天,我获得了靠里间一张珍贵的小台子,坐下来一边吃炸花生米(老套国民下酒菜),一边饶有兴趣地观察,这满满一屋子的食客,涌进来,涌出去……
论位置,它躲在连我这种“徐东土著”都要靠导航才能找得到的背街;
论装修,从墙到地,我只能用“勤俭持家”四个字来表扬它;
论口味,它属于不辣不辣不辣不辣不刺激不搞新意思,传统老实的“淳朴家庭味”那种;
论菜品,比起四川火锅店密密麻麻的配菜,它的菜单就像麦当劳出的——就那十几种经典款,熟客能默写出来;
……
它几乎不符合任何一条“在武汉能蹿红”的开馆子定律。虽然我曾写过它,至今它对我来说仍是个迷。
为什么它能在短短一个多月,在竞争激烈到米恨不得有4家牛羊肉馆子(你去沙湖路、团结大道看看)的徐东地盘上,大把收割宠爱?
我是正饭点18:00到的,涌进来不少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来吃锅子,难道墙上那句“全家人都爱吃的牛肉锅”是句能念动人心的十字真言?
点菜法和其它锅店不一样,按40元一个人算,牛肉汤+六种牛肉(牛腩\牛舌\牛筋\牛肚\牛腩膜\牛肉),厨师按每桌人数给你直接配好,连肉带汤炖煮好了上桌。
热锅上桌,不论老少,人人先喝一碗汤“热身”。一碗好汤暖人心。
我琢磨了半天那个琥珀色的汤,几乎没什么油,空气中飘散着牛肉的那种奶香,夹着淡淡的植物香气,纯然不辣,醇鲜还挺耐喝。
问了店长,汤里不单给了牛骨,它是熬炖那六种牛肉的原汤。
我周围的几桌,等锅子吃完,桌上的锅底要么被喝个精光,要么打包带走——对,“锅底打包”。
肉选的料好,筋络层次分明,“立体裁剪”大块豪迈。
牛筋牛肚牛舌牛腩——这些对老人和孩子们不太友好、嚼了就吐的“筋头巴脑”,店里炖得软糯易嚼。
有人帮你熬出无油不辣的牛肉汤,槌出几乎不给淀粉的纯料牛肉丸、把干巴巴的牛肉做得比芋圆还滑的新鲜牛肉滑……作为一名优秀的饲养员,你不拿来喂娃?
(我在泉州街头常吃的就是牛肉滑,它让牛肉宛若稚嫩新生。店里每桌挨个送;有客人吃完说真好吃耶,加点4碟)
便宜,人均40多元,可以当“大口吃肉,大碗喝汤”的日常食堂。
小店是怎么走红的?
听店长说,开始有几个街坊和隔壁古玩城的老板,连续来吃,最长的连续吃了八天,先是自己来,第二天带孩子来,接着带老人来,带亲友来,带客户来……“一半都是回头客。”
涟漪从徐东慢慢扩大,扩到了汉街万达,扩到了长春街,扩到了水果湖……奔走相告的“好物分享”。
“夜里排队没吃上,周末上午10:30就有客人带着学生伢来敲门,赶个牛肉锅的‘头道汤’。”
(店方供图,纯料自制牛肉丸)
更有意思的现象,出现在20:00以后。
严肃活泼的家庭团队陆续吃饱退席,第二波,渐渐成了男人们的主场。
两人位、四人台、六人桌、十人席……不论包房散台,全换成了虎背熊腰的汉子们,开瓶子拆盒子、香烟的气味、划拳的吼吼声。男人们嗨起来,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想喝酒喝酒
想抽烟抽烟
想哇啦哇啦
想划拳划拳
……
没有老婆没有老板没有甲方的“暖窝子”,比酒吧更轻松,比家里更自由,啷个哩个啷。
数了数,从进门第一桌到最里间,全场只有两位女客,看来男人更懂“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如果食客们全换成古装,我会以为在拍水浒传聚义厅。
我的两点钟方向,四个穿西装打领带的地产职员,打着哈欠掩不住疲态,等锅子上桌开始神采奕奕,喊酒加肉;
我的3点钟方向,一个羊绒男和一个衬衣男,在厨房门口加了张小桌子,开了一瓶陈香黄鹤楼,啃了一桌牛脊骨,语重心长地密聊“诗和远方”,抽空了一包烟。
(我看他们手抓啃“骨边肉”挺香,忍不住也加了一锅“牛蝎子”,噢,它是辣锅)
我的9点钟方向,包房里围坐了一桌人高马大的篮球田径运动员,他们反而比隔壁包房的古董商人们声量要小,倒酱料也斯文。
我的1点钟方向,几个下了班的外卖小哥,搓手哈气匆匆落座,不管身上的黄色工服被微雨淋湿,喜笑颜开,犒赏自己一天的辛苦。
他们先点了一盘凉拌牛肉、一碟香干和泡老黄瓜垫肚子。
(泡老黄瓜尤赞,爽口去腻,四川师傅的手艺)
21:20又进了上十个不明身份的凸肚男,拎着茅台,喊店长要加四根牛鞭,你推我搡笑着进了包房;
(店里的"整根牛鞭"是抢手明星,看手气,长短粗细不一。师傅帮你把牛鞭剪小段下锅,给它时间,让它和牛筋齐齐炖到“颤巍巍、半透明”的黏唇状态,压轴吃。)
……
所谓男人的避风港,一锅热乎喷香的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突然明白,憨憨的“味华香”其实深谙男人的需求:
他们不要菜单上非常非常多的选择,那个头痛得很,点菜不要耽误他们一分钟,40元一位,管它是牛的什么部位,你安排你随意,往锅里丢就好了;
他们不吃素,都是一头头食肉猛兽,不要花哨虚头的肉丝肉丁肉末末,他们要结结实实、大块大块嚼得过瘾的肉;
他们不在乎装修的前卫与气质,桌子椅子地面够结实就好,不用顾虑烟头把丝绒沙发烫了个疤,或者醉了一甩手摔了只水晶勃艮第杯;
他们不在乎身材,加肉加肉加肉,要吃就吃饱尽兴,价格透明亲民,买单豪气干云;
……
在下馆子这件事上,男食客的忠诚度高,他们不像蜜蜂一样四处找新店、哪里有拍照更美的新景儿。贪恋“老地方”,不用多说,兄弟心知肚明。
店里有两种福建家乡的传统主食:咸饭,客家手工面。
“咸饭就是我们武汉的烫饭吧?”
“不是,新米和辅料一起焖熟的,米饭吸收了它们的油脂和香气。”咸香中微带鲜味。体会沿海的人们,把日子过得简朴又丰饶。
我吃客家手工面会突破碳水的常量,白皙细长,煮啊煮啊不断不融,吸溜一滑到肚。
临走时,见许多客人大包小包拎满手,一问,原来是店里有卖“真空包装”,“全家福”,原汤原肉,回家按说明煮煮就好,给周末的餐桌,增添一道快手大菜。
最受欢迎的随手带是“牛肉滑”和“店家自制牛肉丸”,牛肉比例近乎“纯料”的良心出品,算算只有潮汕牛肉丸三分之一的价格,拎回家下面打汤,吃得惬意。
……
从热烘烘的酒肉场推门出来,浑身暖意融融,站在清冷的宏茂巷,倒觉得冬夜的风清爽透肺,哼起林忆莲的歌“只是你身在诱惑的街,只是你身在沉沦的午夜……”
店名:味华香徐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