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武汉黄鹤楼,不能不提崔颢的这首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这首诗开篇两联,便连用三个“黄鹤”,却非但不让人觉得重复,反而独具一种悠长韵味。颈联对仗工整,以一代风流名士祢衡的典故,抒发世事无常、物非人非的空茫之感。
尾联则紧紧承接上文悲伤的基调,日暮时分,天色昏沉,江上烟波阵阵,诗人不由念起家乡。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比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这首诗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江上烟波作者崔颢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唐玄宗开元三年(年)登进士第,官至司勋员外郎(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司长)。《唐诗纪事》说他“有文无行”,似乎他的品德很坏,但如何坏,唐宋都没有记载。元代的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说,崔颢爱赌钱、喝酒、好色。这样看来,说他“有文无行”恐怕太重了。
这都不妨碍崔颢写下这首千古名作。据说其后李白上黄鹤楼游览时,看见崔颢的诗,就不敢题诗,只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后来曾写到“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离开黄鹤楼后,他还是心有不甘地也写了一首《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对于这首诗,纪晓岚评价:李白诗有拼凑雕琢之感,颈联又太俗,崔颢是佳句天成。
李白其实自己也不满意,一直对未能在黄鹤楼题诗耿耿于怀。他对黄鹤楼有真爱,后来还打擦边球地写上两首带有“黄鹤楼”的诗。
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直到多年后,他登上南京的凤凰台时,才用另一首诗治愈了自己的心病。这首诗显然是有意和崔颢“比拼”。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凤凰台在南京西南凤凰山上。据说刘宋元嘉年间曾有凤凰栖息在山上,后来就以凤凰尾山名。当时李白在唐玄宗宫中伺候了一阵皇帝和杨贵妃,被高力士、杨国忠等人说了许多坏话,皇帝对他开始有点冷淡。他就自己告退,到齐鲁吴越去旅游。
在一个月夜,和友人崔宗之同上凤凰台。最初的感想和崔颢一样:曾经有凤凰的台已经没有凤凰了,台下的江水还在滔滔东流。第二联的感想是崔颢所没有的,金陵是东吴东晋两朝的国都,如今吴帝宫中花草早已埋在荒山上小路边,晋朝的那些衣冠人物也都成了累累白骨。“花草”是嫔妃、美人的代词,“衣冠”是贵族人物的代词。这一联使诗有了怀古的味道。但作者并没有一味怀古,立马调转头来,看着眼前的风景:城北长江边的三山,被云雾遮掩了一半,从句容来的一道水,被白鹭洲一分为二。最后一联结尾,就和崔颢不同了。李白说:总是由于浮云遮掩了太阳,所以无法望到长安,真叫人好不愁恼。
从此以后,历代欣赏唐诗的人,都喜欢将这两首诗评比一下。
刘克庄说:“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方回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这是宋元人的意见。
但到了明清,很多人认为李不如崔。顾璘评《黄鹤楼》诗曰:“一气呵成,太白所以见屈。”王世懋也以为李白不及崔颢。他的理由是:二诗虽然同用“使人愁”,但崔颢用得恰当,李白用得不恰当。因为崔颢本来不愁,看到江上烟波,才感到乡愁。这个“使”字是起作用的。李白是失宠之臣,肚子里早已装满愁绪,并非因登凤凰台才开始感到愁,他这个“使”字是用得不符合思想情绪的现实的。金圣叹也对李白此诗,大加冷嘲。
黄鹤楼内当然,也有第三种观点认为李白的诗更胜一筹。
理由一:崔诗开头四句,实在是重复的。这四句的意境,李白两句就说尽了。这是李胜崔的地方。
理由二:崔颢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律诗一半,余意不免局促。而李诗起句之后,先写了吴晋故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又写了眼前风景,流露了抚今悼古之情,也更好地阐发了起句的意境。
理由三:最后两句,崔颢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是为奸臣当道、贤者不得见用而愁,格局更宏阔。同时,最后两句与上文的联系,崔也不如李,李白诗的“三山二水”两句,既承上,又启下,作用何等微妙!作风景讲,这是承上,但讲山被云遮、水被洲分,这是启下。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三山二水”两句实在是很重要的转折。
你更喜欢哪一首?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