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的诗人陈子昂做的《登幽州台歌》。
从这首诗的诗句中都流露着诗人的愤恨之感和那种理想破灭时的寂寞郁闷的心情。
这首诗写于年,武则天当政时代。陈子昂直言敢谏,提出的意见,不为武则天接受。
由于契丹进攻,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为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第二年兵败,陈子昂向武提供战术,武不允,随后进言,武不听,降为军曹。
诗人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接连受挫,理想破灭。
全诗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额生平简介:他年少慷慨好施,颇有侠义之风,文明元年举进士,后上书得武则天重视,升右拾遗。
直言敢谏,曾因反对武则天而被关押;曾从军边塞,对行军打仗略有心得。
因父去世,居丧期间,被权臣武三思罗织罪名,最终冤死狱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的君主,结合创作背景,是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
像这样的君主因为时代原因不能相见。
后句也一样。未来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因为年龄的原因,来不及见到。
诗人表达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不被重用的不满。
抒发了生不逢时,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壮志难酬的悲哀。为下文的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半句具有空间感,结合上一句诗词,营造出浩瀚的宇宙天地。
沧桑变化的古今历史变化。烘托出第四句。
第四句写出,诗人想到天地辽阔,宇宙浩瀚而自己独立于此,
感情更加孤单悲苦,深思人生短暂,前后相互映照,意境更显苍茫。
这与《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同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
全诗以幽州台为题,通篇没有写此台的景色,反而以此台的历史背景作为铺垫,引人深思。
幽州台为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以招揽贤才之用,燕昭王礼遇乐毅,连破齐国七十余城,名垂青史。再次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陈子昂的全部诗作,没有一点齐梁诗词那种堆砌辞藻的气息。
诗如其人,陈子昂坚定地提出创作应贴合实际,直言社会现状,为官之后的直言敢谏也就不奇怪了。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指明了方向,同时它奠定了唐代诗文的壮阔景象,并且对唐诗产生的历史影响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