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喻近乎全能型的写作技巧

引言

从北到南,次第入冬,导致早起时分,人跟床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请看——

以上两句话,都是比喻,并且都是暗喻,这个好理解。

如果把它俩拆开,单独看第二句——

床是磁铁打的。

这个比喻就有点让人费解了。

说明以上两个比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再来一幅——

只因“我”这么一瞅,同学们就都变成shi了……

说明段子中的两个比喻,可以相互作用,相互阐发,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

再看更多比喻搁在一起的案例,古龙《风云第一刀》里面的一个小段: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X。

根据日常经验,我们很容易得出:X=鱼肉

名正方可言顺

接下来话题将要进入“深水区”,别紧张,这个“深”是:深者不觉浅,浅者不觉深。

所以最好别着急划走。

有好处吗?

有。

可以让你的母语水平,在十分钟内,陡增至少五年的功力。

我们经常看到文章高手,用连珠手法,把一大堆比喻堆在一起,非常有气势,不由得让人惊叹:这人真能(组)装比(喻)啊。

而上一节列举的几个案例,“组装”的方式更加特别,更加耐人寻味。

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机制呢?

或者说,这些案例有哪些共同的本质特点?

如果我们将这些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并用一个概念(亦即取个名儿)来予以框定,就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可反过来用这个概念,去识别更多类似案例。

中国最早的修辞学专著、南宋陈骙的《文则》,将这种比喻称之“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

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吴礼权教授的著作《现代汉语修辞学》也采用了这个概念,并列举了曹禺《王昭君》的例子:

臣说到,真正的好马——马头就是“王”,要正要方;眼睛是“丞相”,要神要亮;脊背骨是“将军”,要硬要强;……

吴教授解释说:

“马头”、“马眼”、“马脊背骨”三个本体是同类的,“王”、“丞相”、“将军”三个喻体也是同类的……两相匹配,构成比喻,正是“类喻”的典型形态。

问题来了:“王”跟“将军”是同一“类”人吗?“马眼”跟“马脊背骨”是同一类事物吗?

显然不是。

更确切地说——

“王”、“丞相”、“将军”同属于一个政治结构体系。

“马头”、“马眼”、“马脊背骨”同属于一匹马的结构体系。

以上这些元素,在各自的体系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功能,甚至形状、质地等属性都大相径庭……

因此,“类喻”这个名称,不够贴切,容易引起歧义,也没能体现出这类比喻更加深刻的本质特征。

还有更多学者给它取了不少名字,如:连喻、合喻、续喻,等等,要么与其它概念交叉重复,要么仍然没有反映出其核心特征。

那——到底该取个什么名儿好呢?

为了叙述方便,在找到合适的新名字之前,我们仍然称之为类喻。

本质特征

那么,类喻究竟有哪些本质特征呢?

首先,得有多个比喻搁在一起,起码两个,这个无需多谈;

其次,本体组和喻体组,得分属两个“系统”;

举一个小时候学过的例子:

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渔夫的故事》)

一连七个比喻。

七个本体,都是身体上的“零部件”;而“身体”当然是一个“系统”。我们因此可以说,这七样东西是“整装”的。

亦即,这七个本体,属于同一个“系统”。

再看七个喻体,很难找到一个现成的系统,将它们一块儿“包裹”进去。或者说,这七样东西是“散装”的。

亦即,这七个喻体,不属于同一个“系统”。

因此,这个案例,不是类喻。

第三,上述两个“系统”,都得是“有机”的。

所谓“有机”,就是指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互相关联、具有不可分的整体性。

还是举例说明:

五个本体,都属于男女关系时间轴上一个发展变化的有机系统(不是每个环节都必须)。

五个喻体,都属于“术”的范畴,也可以归为一个系统。

但是,如果我们缺省某些元素,比如:

爱情是艺术

追求是技术

求婚是X

婚姻是武术

Y是算术

如果你此前没有看过以上漫画,很难推导出X,但是比较容易推导出Y来。

也就是说,尽管五个喻体属于一个“系统”,但彼此之间的关联比较松散,不足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这个案例,本体组是有机的,喻体组是松散的,因此也不属于类喻。

大家不妨用这三个条件,去判定第一节的三个案例,看看它们是不是类喻。

类喻与同构空间

如果我们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能会更加清晰。

厌恶数学的同学可以直接掠过本小节,不影响理解。

不过我建议你不要轻易放弃,其实非常简单,有初中函数知识的即可挑战。

我们用两组数据,分别构成一个简单的“系统”——在数学中称之为“空间”,如下:

X空间:,相当于上文所述的本体组;

Y空间:,相当于上文所述的喻体组。

这两个空间里的元素(数据),按照顺序,有如下一一对应关系:

x—y=f(x)=8x

这个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比喻中的相似关系,亦即x是本体,y是喻体。

比如,X空间中的2与Y空间中的16,是对应的:

2—16

因为:f(2)=8*2=16

或者说,2是本体,16是喻体。

另外,每个空间内部的任意两个元素,是有“关联”的。

为了方便说事儿,我们只研究其中一种“关联”:两者之和。

比如,X空间中的1和2,它们的“关联”=1+2=3

注意:3作为X空间里的两个元素之和,仍然属于X空间,这个特点称作空间的封闭性。

显然,Y空间也是封闭的,即它里面任意两个元素之和,仍然属于它里面的一个元素。

对于函数f(x)=8x,我们不难证明:

f(x1+x2)=f(x1)+f(x2)

把这个等式代入到对应关系:

x1+x2—y=f(x1+x2)

我们可以得出:

x1+x2—f(x1)+f(x2)

具备这种对应关系的两个空间,被称作是同构空间。

顾名思义,两个空间的结构,是相似(相同)的。

同构空间其实不难理解,比如当红热词“元宇宙”,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同构空间,它里面同样有穷人、富人、领导、员工、金钱、美女、理想、争斗……彼此之间的纠葛也是高仿现实世界。

我们把以上相关的几个对应关系搁在一起:

x1—f(x1)

x2—f(x2)

x1+x2—f(x1)+f(x2)

翻译成“比喻”的语言就是:

x1跟f(x1)相似

x2跟f(x2)相似

x1和x2的“关联”,跟f(x1)和f(x2)的“关联”相似

最后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它表明:

类喻中的两个本体的"关联"关系,跟相对应的两个喻体的"关联"关系,也是相似的。

这话有点绕,别着急,后面会举例说明。

那么,类喻中,本体组所属的“系统”与喻体组所属的“系统”,就是一种同构关系,我们分别称之为本体空间和喻体空间。

数学中的同构空间,彼此之间的元素,是严格一一对应的。

类喻中的两个空间里,各个元素的对应关系,就相对宽松些。

比如,我们把城市比作森林,男人比作猎人,那女人是什么呢?

你可能会头口而出:猎物。

这个答案当然有道理,只是——tooyoungtoosimple。

且看刘慈欣是怎么说的:

城市就是森林,每个男人都是猎人,每个女人都是陷阱。(《三体》)

不得不说,大刘对女人的认知,远超常人啊。

男人拿女人当猎物,女人何尝不是猎人?猎杀的手法不同而已:一个是追捕,一个是诱捕。

如果把男女的“关联”关系也列为空间的元素,则两个空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替代名称:构喻

根据以上同构空间的思想,我们认为把类喻改名:构喻,更加合适。

构喻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比喻——

首先,它是两个空间的相似,即本体空间和喻体空间,它们的结构是相似的;

然后,两个空间里的各个元素分别一一对应,构成相似关系;

再次,本体空间任意两个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跟相对应的喻体空间的两个元素的“关联”关系,也是相似的。

如下图所示:

最后一行的R,代表同一空间里,任意两个元素的“关联”关系

构喻的概念,能够更加深刻地体现出,两个语境空间“同构”的本质特征。

由上图可以看出,构喻是一个大比喻里面,套了若干小比喻,是一种立体式的比喻。

有了构喻的概念之后,我们再看一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

如果分开看如下两个比喻:

君者,舟也。

民者,水也。

相似关系都不怎么明显,尤其是第一句,简直让人一头雾水,全仗着后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句来“圆谎”。

“圆谎”的这句,其实说的就是两个喻体“舟和水”的“关联”关系。

那两个本体“君和民”的“关联”关系又是什么呢?老百姓可以拥护君王,也可以把君王掀翻。

这两个“关联”关系是相似的!

正是因为这种“关联”关系的相似,支撑着本来既不形似、又不神似的两样事物,能够建立“相似”关系,并且让人不感到违和。

因此,我们可以把“关联”关系,也视作相应空间的一个元素,如下:

本体空间:

喻体空间:

我们再看几个更加明显的例子:

汾阳之于贾樟柯,就像高密之于莫言。

水之于鱼,就像空气之于人。

阅读之于大脑,就像运动之于身体。

离别之于爱情,有如风之于火。风能吹灭小火,却使大火烧得更旺。

以上这些例子,干脆直(只)说“关联”关系的相似。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关系型比喻”。其实,它们本质上都属于构喻,只不过两个空间相对简单,都是二元结构。

再看一个多元结构的:

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本体组、喻体组,各个元素,从左到右,都是包含关系,秩序俨然,因此两个空间的结构是相似的。

留白的奥秘

构喻的各个分喻,在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互相参照,互相补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因此具有强大的留白功能。

构喻中,本体空间和喻体空间里面的各个元素之间,有着紧密耦合关系。

当其中某个本体与相应的喻体建立了相似关系,就会“连带”整个本体空间同时与相应的喻体空间建立映射关系,其它相关元素也就自动建立了相似关系。

因此,当我们用构喻的思想进行表达时,可以缺省部分本体或喻体。读者则可以通过上述的耦合关系,推导出这些“缺失的”元素。这就是构喻留白功能的理论基础。

请看下例:

庄家又收割了一波韭菜。

短短数字,隐含了两个比喻,省掉了两个元素:

庄家—Y1

X2—韭菜

对金融赌场稍有了解的人,不难推出:Y1=镰刀,X2=股市小白。

有一种组合式比喻,甚至直接采用推导式句式,例如:

如果说,大山是大地妈妈隆起的乳头,(那么)山溪水便是大地妈妈慷慨奉献的乳汁。(《江西日报》)

这个例子,事实上给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推导过程,“如果说”这个部分属于已知的,“那么”部分属于推导出来的信息——不是读者自行脑补出来的,而是作者自己交代的。

有学者把这种比喻称作进喻,其实也属于构喻的一个特例。

我们可以将其改成留白式的表达:

大山是大地妈妈隆起的乳头,山溪水哺育着山民。

这里缺省了“山溪水”的喻体“乳汁”。

真有一招鲜?

构喻作为一种“高维度”的复合型比喻,可以实现各种“降维打击”,可能是目前已知全部写作手法中,最接近全能型的“一招鲜”。

首先,构喻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一组喻体的关系,来揭示一组本体的关系,使这种本来很抽象的关系阐述得形象、生动、具体、浅显;

其次,构喻追求一种“结构”相似的关系,这使得它天然具有强劲的“架构”功能,支撑相关文本结构谨严,气势强劲,节奏鲜明,含意深邃;

再次,构喻还可以超越“修辞”的范畴,其作用域不仅仅限于句子,还可以辐射到一大片文字、乃至整篇文章、整个大部头著作。

比如,武侠小说巅峰之作《鹿鼎记》的隐形架构,就是把“庙堂”与“江湖”进行互喻;“庙堂”的空间,与“江湖”的空间,是同构的;两边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可以找到对应关系。

再比如,《西游记》涉及到六个世界:神界、仙界、人界、妖界、魔界、冥界。吴承恩除了对“人界”比较熟悉,其它各界既没去过,也没见过,怎么写呢?分别与“人界”进行“同构”处理即可。

再比如影视剧本的改编,更是同构思想的直接运用。

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雷雨》,两者的人物映射关系如下:

人物关系是剧作最核心的骨架,这个骨架搭建好了,剧情的展开就可以顺势而为了。

接下来捞点干货,可以直接供大家借鉴使用。

构喻的架构功能

构喻,既然涉及到“空间结构”,自然可以用来构建整个段落、整篇文章乃至整部作品的骨架,这就是它的“拟提纲”的功能。

传统的写作方法,倡导“先拟提纲”,但是提纲底下是没有具体内容的,写的时候仍然有些茫然。

构喻可以一揽子解决写什么、怎么写、写得好,可以把空洞的“提纲”化作“完形填空”,写作变成“填空”;完成的文字又够份量,又精彩。

还是举例说明。

比如马云,相貌清奇,名满天下,写他的文章汗牛充栋。但是,关于他的相貌特别出彩的文字,几乎没有。

我们用构喻的手法试试看。

本体空间自然是马云的面部,如何去寻找与其结构相似的喻体空间呢?

通过跟帅哥的对照,我们发现马云面部几个核心器官的“占地面积”偏小,额头偏大。

我们不妨将以上特征适当放大,如下图左边的漫画:

仔细观察以上漫画,我们发现,马云的脑门十分开阔,五官则有点拥挤。自然就联想到别墅区与其旁边蜗居的关系(上图右)。

至此,喻体空间已经找到了。

把两个空间相关元素的对应关系,罗列出来,稍加润色,就基本上齐活了——

马云不大的脸盘,被额头大大方方占去三分之二。眼、鼻、嘴被挤作一团,彷佛别墅旁边的蜗居。眼睛在狭窄的空间里,依然犀利有神,犹如蜗居里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倔强孩子。额头周边布满了茂密的头发,算是别墅区奢华的绿化带。与之相对比,眼睛上面两道淡淡的眉毛,则是蜗居区里的稀疏草木,聊胜于无。

这段文字,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是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并且,它几乎是“整个儿”写出来的——先把两个空间的对应关系理顺:

本体空间:

喻体空间:

然后像填表似的,架构文章与“装修”文字同步进行,既能思如泉涌,又能文采斐然。

“借景抒情”怎么借?

“借景抒情”是我们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的一个写作招数。

不过,跟很多所谓的写作手法类似,“借景抒情”也是一个偏战略性的手法,实操性不强。

如果老师布置任务说:今儿写一篇抒情的,必须“借景”……

无异于元帅指挥战士:这一仗,你们的打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士心里难免憋屈:我还想吹口气就灭了敌人呢。

现在有了“构喻”,景儿就好“借”了。

我们以如下唐诗为例,来加以说明: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七言四句,寥寥28个字,却完美地构建了两个空间的映射关系:

情感空间(本体组):

景象空间(喻体组):

有人注意到了,本体空间里,有几个未知数,它们是什么呢?

这个,我回答不了,并且认为也无需强求答案。

如果景象空间的所有元素,都能在情感空间里面找到对应元素,那就没必要借了。

景象空间里的元素更丰富、更形象——这正是“借景抒情”的意义所在!

正是因为情感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所以才要“借景”来抒发。

其实,我们不但可以借景抒情,还可以借景写景——当面对某种景象难以下笔的时候,不妨给它找一个容易书写的“同构空间”。

比如,我们来描写一下放学之后孩子们走出教学楼的情景。这种题目貌似很简单,但要写得“出彩”,对小孩、大人、甚至专业作家而言,都不容易。

可以借彼景,写此景——

下课铃响,孩子们纷纷从教室走出,在每层楼道形成人的小溪。小溪再汇流到楼梯,一层层流向一楼。不一会儿,一楼走廊就像水坝决堤一般,冲出孩子们的洪流。

有没有看出门道?可以尝试分析一下这一段的:本体空间、喻体空间、各个元素的对应关系……

构喻与象征

关于象征和比喻的关系,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象征,一般是借助某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它显然满足比喻的一切判定条件,可归为比喻的一个子类:象喻(参见:神奇黑科技:肉眼就能看见无形的世界)。

但是,像如下这种比喻:

你这势利的狗。

也是以物喻人,但一般不被认为是象征,为什么呢?

因为象征被定义为一种表现手法(而非修辞手法),针对的是整篇文章的表达效果。

而一个单独的比喻,只负责“装修”一个句子,过于单薄,无力去营造整篇文章的“氛围”。

不过构喻却有点特别,它可以架构整篇文章,其“气息”自然也可以笼罩着整篇文章。

以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例,它是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摘录一段如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如果用构喻的思想来分析:

社会空间—莲花池

高洁之士—莲花

污浊官场—淤泥

?—清涟

……

这里的象征,其实就是在多个意象构成的喻体空间的基础上,表现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可以理解为构喻。

至此,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纯文科出身的语文老师,无法透彻解释象征和比喻的关系。

构喻诗

我估计,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诗歌,是用构喻的思想写成的——甭管作者自己有没有意识到。

那么,本小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快速让你变成半个诗人。

还是举例说明:

两个空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我—一棵树

欢笑—开花

落泪—落叶

以上这首小诗,疑似改编自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尽管长了些,但仍然可以用构喻的思想来解释。

有一回在机场,我与一波浪发的空姐擦肩而过,顿时有了想法:

波浪发

你踏轻快步伐

从人群中走过

卷发上下颤动

掀起阵阵浪波

我的相思小船

随之上下颠簸

你甩一甩头发

小船随之覆没

两个空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本体空间:

喻体空间:

以下是七夕傍晚的珠江景色,我们用构喻的手法来拽一首七言绝句。

由七夕,我们很自然想到织女;再由织女,推导出两个空间的对应关系:

本体空间:

喻体空间:

再据此完成整首诗的创作:

织女这回够“呛”

人间玉立小蛮腰,

天上盛装大红袍。

疑似织女挂彩服,

飞抵珠江沐浊涛。

构喻的审美特点

构喻是一种“高维”复合型比喻,跟单一比喻(单喻)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构喻不纠缠于某两个具体元素的形似或神似,而是站在更高维度,透过繁芜的现象,去把握事物更加本质的特征和共性。

如果说单喻给人以跳跃感(参见:忽悠的艺术),构喻则给人以穿越感,把人带入一个新奇的时空,里面的各色景象,既熟悉(相似性)又陌生(相异性)。

比如《西游记》里面的各界,从形象上看,或仙风道骨,或法相庄严,或牛头马面,可谓千姿百态;但是,他们的七情六欲,跟人界毫无二致,让“人”感到:别看他们长得跟咱不一样,跟咱也是一个操行耶……趣味性由此而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