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哪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唐朝孟浩然《除夜》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衣解诗:后人印象中的孟浩然,是李白的这首诗,在烟花的三月,从黄鹤楼扬帆而下,留给李白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浩瀚的江水,最后抹去了孟浩然的存在。剩下李白在岸边惆怅。
孟浩然因此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飘逸的背影,仿佛他此去,是骑鹤下扬州,有着仙人的俊逸。
然而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别人眼中的孟浩然,一介布衣,然而有隐士和处士的风范。你看看他写的那些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大气壮美俯瞰天下。在我们的想象当中,他是一手持剑,一边歌啸的高人,无怪李白都对他钦佩。
然而就是他的才华的一方面。
真正的孟浩然,在生活中可没有这么多的大气。
从24岁开始起,他就为仕途而奔波。所谓的辞亲远行,可不是带着家当去旅游,而是为了生存和将来应聘。当然作为还不是进士的他,他所要做的事情和唐朝的所有的读书人是一样,拜访各地的节度使或者官僚,寻求入幕工作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的一份工作,才可能解决他的求职路上的费用,还是一份进入仕途的希望。
他走的是和李白一样的道路,到处交接朋友,拜谒公卿名流。一方面湖北大山大水滋养了他文笔壮逸,另一方面,在文笔的背后是路途的艰辛,和年复一年的在路上。
38岁的时候,孟浩然和李白相逢在武昌,此时他去扬州,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是寻求进身之路,但是多年的路途颠沛,和李白有着同样的山水滋生的情怀,让两个人一见如故。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的恭维。因为李白这年二十六岁,遇见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收获的肯定是鼓励。因为孟浩然此时没有灰心,在北漂的路上,继续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他要去科考,他要用他的所学报效皇帝和国家。
他39岁才得以进入长安城去科考,但是像这种小概率的事件,他不中是非常正常的。此后三年,他淹留在长安,然而没有任何进展。
孟浩然没有表面的那么潇洒,因为他大半的时间都在路上。目前流传下来的写过年的诗,他就有7首,那么那些没有流传下的诗,其实你一定写着他的漂泊。
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这一首。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有史料记载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孟浩然的身体并没有那么的健康。至少31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他病了一场。虽然他从小都习文练剑,不过常年在外的生涯,不断地在侵蚀他的健康。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在这样春节除夕的晚上,他在哪里呢?他在四川的三巴路上,乱山残雪,在旅馆里,一烛守岁。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这句话让人怆然落泪。只有领会到极致的他乡困境的时候,才知道人渺小微弱到什么地方?那故乡和亲人的影子都远了,留下的只是现实的困顿,因为要生存和要温暖,反而和奴仆和不相干的人建立了泛滥的感情。这句话非常的耐读。他写出了人在极端困境时的生存挣扎。
长年的漂泊,在他灰了心之后,却努力的生根与田园,这是漂泊生涯中的苦难结出的朴素的花朵。后来他看淡了仕途,也是和这些凄凉的经历有关。当梦想破灭,身边的人,实在的家园才是最重要的吧。当然那是他40多岁后。
“哪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此时的孟浩然仍然在路上。在这样漂泊的苦境里,明天就是新的一年。而他的未来还未可知。他已经游走了很多年,但是春天一直没有降临。
这首诗是一个真实的孟浩然,没有“一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那种如诗如画的含蓄惆怅,非常直白地写出了自己的悲凉。
那么在另外一个除夕里,他遇见了他的老乡张子容。这一年孟浩然37岁,他和张子荣分别已经13年。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馀春。”《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在这次见面之后,孟浩然忽然的生病了,就在这个大年里,他分外的想家。“往来乡音断,留滞客情多。”
这才是真正的孟浩然。
孟浩然死在五十岁,那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是一种诗境。对于常年奔波在外的人,焦虑,未来的不可期,思乡,才是真正身体的杀手。
孟浩然年年想家,又年年奔波在外。生命终于停止在疲劳当中。有人说他是一个追求隐士境界的人,但可惜初衣看不出来。因为品读一个人的人生,不但要看别人写他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些什么。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哪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