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诗人高适手边有一本出镜率很高的书—《河岳英灵集》,这是一部收录盛唐诗人作品的诗集。如果按照这本书的记载来参照的话,电影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大概是要改一改了,那就是李白欲在黄鹤楼提诗的片段。因为《河岳英灵集》中崔颢的黄鹤楼可不是那么写的,确切的说,我们今天流传的《黄鹤楼》大概率是山寨品。
现将两个版本一并列出,看看到底有什么不同。
黄鹤楼—崔颢(黄鹤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白云版)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花江上使人愁。
真实情况可能是,白云版的黄鹤楼才是该诗原本的样子。因为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唐朝诗集均是白云版,北宋《唐百家诗选》开始有了黄鹤版本,所以这事的源头很可能要算在王安石头上,但是白云版是占据绝对多数的,直到明代依然如此。
到了清代,情况开始发生了改变,黄鹤版开始逐渐占据上风,原因倒是不难理解,一来是《唐诗三百首》的流行,里面是黄鹤版本;二是大家金圣叹的一番批判,白云版本是多么多么的荒谬,但是这位老兄的考据今天看来说服力并不足。
民国至今,白云版逐渐消失,大家都接受了黄鹤版,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白云版的存在。
《黄鹤楼》还好,相对而言李白的《静夜思》更加离离原上谱,短短二十字的古诗,至今至少有八个版本。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人们读到的静夜思可能都是不同的。
宋代的版本是这样式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因为宋代的版本比较统一,我们大概可以认为,这首诗原本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到了元代,这首诗开始了变形金刚之旅,我们看下元代的版本:
忽见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起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代起码有六个版本,包括我们今天通行的版本,比如《古今诗删》中是这样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池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除了这两首诗,很多诗都有不同版本,认真算起来,一筐都装不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流传方式的问题,旧时候印刷技术不发达,活字印刷,很容易出错误,手抄更容易出错。
二是,古人对著作权意识没那么尊重,尤其一些诗人的粉丝,感觉偶像某一字不那么恰当,就自以为高明的给修改了,然后恰好又流传下来了。
但是对于诗作,我认为还是尊重原著比较好,而不是我觉得这样更合适,那就按我觉得的来。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