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年-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这首诗被清代的蘅塘退士收入到《唐诗三百首》中,广为流传。
黄鹤楼画像《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作者归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就像中国古往今来的其他文人一样,登高的时候总是怀远,崔颢伫立在黄鹤楼上,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有传闻说李白在登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本想作诗,忽然看到旁边题得有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李白傻眼了,再写也超不过崔诗的水平,干脆不写,原来李白也有才屈的时候?有好事者还调侃李白说当时“一拳锤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有一次游到了金陵的凤凰台时,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以上部分笔者未作详细考证,根据乡野传闻写成,是否属实,望各位自行斟酌。这里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录下,以供各位赏读和参考。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文学研究者在研究李白和杜甫的作品风格区别时都会总结为一句话:“杜甫众体皆长,李白少作七律。”就是说杜甫各种体裁的诗都很擅长,而李白很少写七言律诗。这是李白的一首七言律诗,写得非常好。这首诗虽然是套作崔颢的黄鹤楼,然而写出新意,不失为一篇佳作。
阅读了这两首诗后,不管传闻是否属实,李白却是有借鉴崔诗之处,可见崔颢的这首诗确有独到之处。唐诗之所以如此繁荣,是众多诗人的艺术结晶,并不是某一个人可以造成的盛况,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自然不可撼动,然而其他有些诗人的部分诗歌亦为上等之佳作。
李白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