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崔颢《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崔颢《黄鹤楼》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传说诗仙李白在黄鹤楼见此诗,也为之搁笔,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此诗自有超绝高妙之处。
诗前四句赋黄鹤楼,遥念黄鹤楼的故事。白云千载,悠悠不改。昔人已去,黄鹤楼还犹在。那时思绪,跨越时空,追寻古人,上下求索而不能见。也因为思绪飞离身体,当时怔住了,眼睛自动摒绝了周围的景物,以及众人。只觉空旷寂寥,一片茫茫,怆然失落,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需要拍他一下,才能惊醒。《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此正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思相似。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四句写登楼眺望,已从初时的思绪中回过神来。重临昔人之地,登高而望。晴光下的江水、草木,纷纷涌入眼帘。虽然是初来此地,第一次观望,却觉得那般熟悉,仿佛在哪里见过一般。仔细回思,又记不清在哪里看过。难道是因为已经隔了很久,所以想不起来了。如果是在梦中,然而为什么又那样真切呢?啊!是啦!是记忆里故乡的样子。恍然记起,已经离家很久。具体有多少年月,也已记不清了。家乡或许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但是人已不同了。将恐回去之后,再也寻不回昔日的情怀,就如辽东鹤。想到此处,自然生愁。陷入愁中,也迷糊了望眼。江水草木,也瞬间失去了颜色,模糊成了一团。
诗,吟咏性情。此诗因黄鹤楼而作,是触景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则成了这首绝妙好诗。登楼而愁,自古已有。王粲作《登楼赋》,古今登高时的各种愁情,无不具备。崔颢《黄鹤楼》诗的绝妙之处,自不在于登楼时所发的情怀,在于其意到笔到,一气浑成。雄浑傲岸,全以气胜。严羽称:“诗之极致有一,入神。”崔颢《黄鹤楼》诗,可称得上入神之妙。信手拈来,全无刻意。携风雨之笔,初无定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