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黄鹤楼》,人们是太熟悉了太耳熟能详了。然而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关于唐诗最早的版本,是敦煌写本和唐人编选的10种选本。这11种唐诗版本中,只有6种收有《黄鹤楼》,《黄鹤楼》诗的第一句均为“昔人已乘白云去”,无一例外。此后宋元明的各种版本也多为“昔人已乘白云去”。但到了清代,情况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12种版本中,“乘白云”的只有3种。
纵观各代的《黄鹤楼》,唐代全部是“白云”,宋代虽然出现了“黄鹤”但版本很少,元明时期“白云”仍是压倒性的,即使是在清代,“黄鹤”选本的数量也未必比“白云”多,但由于《唐诗三百首》流传甚广,导致大多数人读到的是“黄鹤”。
在《选批唐才子诗》中,金圣叹关于崔颢《黄鹤楼》诗的批注长达千字,其中第一段是关于“白云”与“黄鹤”的辨析:
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至于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手未写黄鹤,先已写一白云,则是黄鹤、白云,两两对峙,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耶?且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则岂有千载白云耶?不足是当一噱已。
金圣叹的这段文字可能是关于“黄鹤”和“白云”之争最早的辨析,历代论家多有引用。自清初金圣叹始,整个清代多年里,都只有“黄鹤”的声音,很少再有关于“白云”的文献。
关于黄鹤楼及其名称来源的传说很多,总的来说分为两类:一是因山而名;一是因为“驾鹤之宾”曾憩于此楼。总而言之,黄鹤楼之名并不只是源自“驾鹤”,而是有多种传说。更重要的是,“白云”中也有“黄鹤”。传说中的“仙鹤”也需要“乘白云”才能遨游于天。就措辞而论,《黄鹤楼》中“乘白云”比“乘黄鹤”更准确;从情景上说,“云鹤”同飞也比单纯的“乘鹤”更加丰富,也更有“仙气”。
在古代的诗词意象中,“云”与“鹤”常常同时出现。“白云兮黄鹤,胡不来兮何时。”“白云蔽黄鹤,绿树藏鹦鹉。”“飞栋临黄鹤,高窗度白云。”“万顷白云蒸绿野,一声黄鹤唳青霄。”“贝阙珠宫亦渺茫,白云黄鹤空惆怅。”“白云黄鹤堪为友,流水青山总是诗。”云鹤游天,相生相伴,类似诗句,不胜枚举。
更为关键,那就是黄鹤楼“驾鹤之宾”之类都是属于道家的传说,所以还应从宗教的角度来考量。道教讲求修道成仙,而得道之后成为仙人的路径或方式是什么呢?主要就是“骑鹤”和“乘云”。在道教经典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具体到黄鹤楼的那些飞升成仙的传说,应该是“乘白云”,而不是“乘黄鹤”。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七言近体诗的格律口诀。虽然此口诀也有例外,但大体不差。通常平起七律首句的格律为第二、四、六字为平、仄、平,亦即第六字须为平声。“云”合律,“鹤”不合。王力曾明确地说,平起七律如果首句不入韵,格式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说,第五、六字均应为平声。“白云”二字即均为平声。所以《黄鹤楼》如果首句为“乘黄鹤”,也就对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