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古名篇”、“七律第一”,崔颢(约~)《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丝毫容不得质疑的。但就诗论诗,却也稀松平常。
崔颢据说与高适、孟浩然、王昌龄齐名,也算唐诗一流作者。崔颢写诗,素喜以少妇自居。你看“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你看“妾家近隔凤凰池,粉壁纱窗杨柳垂”,你看“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开篇都是这样的,把自己弄得一股浓郁的脂粉香。终于闹出笑话了。
崔颢去见北海太守李邕,一开口就吟出“十五嫁王昌”,李邕一想你倒把自己当金星了,可我受不了,愤而将他赶出。崔颢最著名的是《黄鹤楼》,这首诗很可能是个地地道道的笑话。
黄鹤楼原本并不叫“黄鹤楼”,叫“黄鹄楼”;黄鹄楼中有鹤,但并不黄。欧阳询、令狐德棻等武德七年()编撰的《艺文类聚》,引述《述异传》:“述异传曰.荀瑰事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尝东游.憩江夏黄鹄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已欢对.辞去.跨鹤腾云.眇然烟灭.”可见自汉而南北朝至唐,没有“黄鹤楼”,只有“黄鹄楼”,但黄鹄楼中的确有仙人与鹤。
关于黄鹄楼中的仙人,又引发了一段公案。有人说仙人叫“子安”,有人说仙人姓“王”,有人斩钉截铁的说:“不,仙人叫窦子安。”史书记述甚详,所以说黄鹤楼有扯淡的历史,一开头就有。
传黄鹄楼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最早是军事用途的哨楼。哨楼命名为“黄鹄楼”的概率不大,命名为“玄武楼”倒有可能,或者弄个编号:5号楼,也说得过去。当然当地因为它建于黄武年间,叫它“黄武楼”也行,但它后来正式取名是叫“黄鹄楼”。之所以叫“黄鹄楼”,是因为和旁边的“鹦鹉洲”是绝配。黄鹄在当时被看作一种很高尚的鸟,《商君书·画策》:“黄鵠之飞,一举千里。”楚辞唐诗中,黄鹄是个常用词。但是“黄鹤”这词,出现要晚得多,在李白崔颢之前鲜见。查了一下,“黄鹤”最早的出处是唐玄宗时期编的《初学记》:“黄鹤飞兮下建章。”这黄鹤是怎么来的呢?是弄错的!汉诗原文是:“黄鹄飞兮下建章。”
说高尚的黄鹄楼和鹦鹉洲是绝配,不是因为鹦鹉有多高尚,而是高尚的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字字珠玑铁骨铮铮,写完了祢衡也被杀了,祢衡埋骨的地方,因为这篇赋得名“鹦鹉洲”。所以看到鹦鹉洲,从汉唐的文化习俗,或者说传统文化甚至正统文化的角度看,大致可以猜到旁边会是黄鹄楼,而不是黄鹤楼。
好好的黄鹄楼,却惨遭崔颢和李白毒手,后世被生生被莫名其妙改成了“黄鹤楼”。其实在李白崔颢同时代,顾况也写过黄鹤楼。顾况在现在名气不大,但在唐代,他是上承李杜下启元白的诗坛领袖。少年白居易就拿着“离离原上草”,去见了顾况,顾况原来调侃白居易的名字“长安居大不易”,一见此篇,连忙改口:“居也易。”顾况《黄鹄楼送独孤助》:“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绿屿没馀烟,白沙连晓月。”开篇就是三个黄鹄,和崔颢的三个黄鹄比,熟不熟?
顾况生卒年不详,《黄鹄楼送独孤助》和崔颢和李白的黄鹤楼诗,谁先谁后,谁向谁致敬也很难考证,这里只是为了证明:李白崔颢同时代,甚至稍迟,黄鹄楼的名字依然健在。黄鹄楼这么高洁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之所以被改称莫名其妙的“黄鹤楼”,估计是被崔颢和李白带坏的。估计李白和崔颢不认识“鹄”字,弄成了黄鹤,后人以讹传讹,好好的黄鹄楼喊冤都没辙。
前面说了那么多,后面简单分析一下崔颢《黄鹤楼》的艺术价值。《黄鹤楼》不是“律诗”,尽管它后半部分很工整,但整体看无论怎么救都不能把它救成律诗,即使胡锡进同志亲自操刀,也是雕不出来的。
崔诗的开头,和顾况的诗很像,因为不能考证二者谁先写的,所以说不出是谁向谁致敬的问题,但是他们共同向一个人致敬了:管仲。管仲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的大人物,诗歌不太出名,但是就写了《黄鹄》:“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跼兮,厚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网罗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嗟彼弋人兮,徒旁观而踯躅!”你看,还比二人多用了一个。
崔诗“黄鹤一去不复返”句,是向《易水》致敬的,这个任谁都看得出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光从字面看稀松平常,但不平常处在于能够让人联想。如果把树和芳草、鹦鹉看成性征,就很好看了。崔颢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人,《诗经》中此类比兴比比皆是。此种作品写的最好的是李商隐,前面文绉绉在撩妹,奇峰突起来了这么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就是性征,很励志。
那么从鹦鹉洲,怎么关联到思乡之情呢?灵感来自祢衡《鹦鹉赋》:“若乃少昊司辰,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长吟远慕,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闻之者悲伤,见之者陨泪。放臣为之屡叹,弃妻为之歔欷。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思乡之情就是这么来的。
从崔颢《黄鹤楼》整篇看,看似平白易懂,鉴赏还是有点小难度的。诗是好诗,口语化,多好谈不上。黄鹤楼的故事,一直在发展。到了南宋,陆游说黄鹤楼中的仙人是费祎费文伟,其他人驳正了是来自荀瑰的故事,黄鹤楼一直很有故事。
说到此处肯定有人愤愤不平,你写一篇看。好吧,勉强上首七律《盐商古道》:“昔祖营盐日,肩挑峻崿豪。晨星逃虎啸,暮霭滚松涛。汗自云间沸,山从茧下高。青黄翻草色,衣袂惹蓬蒿。”专业人士评价:不入唐人三流,可称当世第一。呵呵。我写诗过于雕琢,所以只能到宋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境界,难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