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几个高中学生聊起古代文学史,一个男同学问:老师,您觉得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两个字:
唐诗!
话音刚落,几个同学频频点头。
这也难怪,作为中国人,谁的成长路上没有唐诗的陪伴呢?
千百年来,唐诗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是曾经的学霸,还是课堂里的“捣蛋王”,当听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相信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从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到文人墨客的鸿篇巨作;
从普通人家的家长里短到国家领导人的政治纲领;
从红墙绿瓦的大街小巷到全球华人的心灵深处;
唐诗都如影随形,从未远离。
大唐诗坛,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王昌龄、王之涣、李商隐、杜牧……
如果在其中选出最杰出的代表,李白和杜甫无疑是公认的“绝代双骄”。
经常有人问:
作为诗坛的泰山北斗,为什么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他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宗教和思想流派。
中华文明是极具包容性的一种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兼容并收,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
不管是哪一种宗教和学说,只要来到中国,几乎都可以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其中,儒学、道家、佛教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最为深远,三者互相融合、相互作用,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佛家属于外来宗教,源于印度,兴于中国,传播四海。而儒家和道家,直接发源于中国,是土生土长的华夏文化。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讲究个人修养,是一种出世的哲学。
李白深受道家的影响,追求自由,狂放不羁,与世俗始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一诗中的几句话,浑然天成,把李白描绘得栩栩如生: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道骨仙风,遗世而独立,是李白的真实写照;羽化而登仙,是李白的心灵归属。
道家的永恒追求是成仙,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圣: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
如果说李白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的仙人,杜甫就是一位立足现实,尝遍世间烟火的圣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一生,热爱国家、